摘要:作为赵丽颖的前粉丝,从陆贞开始喜欢她12年,我唯一大方说出是其粉丝的女演员,彻底脱粉只需要3天,3条微博,甚至3个字。
顶流公然骂脏话,明明是既要又要?网友却觉得是人都有情绪?
作为赵丽颖的前粉丝,从陆贞开始喜欢她12年,我唯一大方说出是其粉丝的女演员,彻底脱粉只需要3天,3条微博,甚至3个字。
一、 从 “劈叉姐” 开始摇摇欲坠的滤镜,如今彻底碎完。
5 月 22 日,赵丽颖因其与导演的恋爱绯闻登上热搜,她采取不承认不拒绝态度,却连发三条微博将舆论推向高潮。
首条微博,借新浪平台热搜话题#赵丽颖恋情曝光后首亮相#,官宣新剧《在人间》,借着平台的流量和宣传,用词却是【渣浪】。
第二条,继续用平台的话题#在人间#推新剧。
第三条,以 “算你妹” 回怼平台新话题 #赵丽颖这算官宣恋情吗# 的调侃。
三天后,三条微博离奇消失,只剩粉丝控评的 “已读不回” 截图在社交平台疯传。
这不是她第一次用 “激烈言辞” 回应争议。
2018 年,她用 “劈叉” 否认怀孕传闻,结果 6 个月后官宣生子,被网友调侃为 “劈叉 2.0”。
当时还是粉丝的我,虽然觉得这种用半欺骗方式来控制舆论,让人不适,但是结婚生子是她自己的私事。
2024 年底,她因粉丝在评论区质疑其造型,直接回怼 “别叽歪了”,导致超话主持人集体停职、核心粉丝流失。
当时我看到这四个字,确实有深深不适感,不是因为她的反驳,审美本来就是主观的事情;是因为她的用词和对粉丝关注不屑一顾的态度。
但随即其又有新作,新的励志人设故事持续发布,我心里还是偏向她的,想她可能恰好心情不好吧。
直到这次,再想不出借口,赤裸裸地脏话,明晃晃地刺眼。
那个曾以 “草根逆袭”“敬业拼命” 人设圈粉的 “励志女王”,如今却面临全网的 “素质争议”。
二、 数据揭示的赤裸谎言
1. 对比伤害:之前宣传《风吹半夏》时,赵丽颖用心写300字小作文感谢粉丝,如今新剧《在人间》的宣传,却靠骂脏话博眼球?事件发酵后,#赵丽颖骂人#话题阅读量破8亿。
2. 粉丝反噬:赵丽颖微博超话活跃度暴跌 40%,3 天掉粉 28 万,新剧官微掉粉 3.7 万。
3. 商业代价:三个轻奢品牌紧急撤下代言,广告合同新增 “粉丝行为连带条款”,若再因争议影响形象需赔偿 20% 违约金。
面对这样的一个事件,舆论却两级分化。有网友投诉赵丽颖“网络暴力”;而粉丝却晒出早年她怼谢娜 “牙齿粘口红” 的旧照,称 “真性情才是真顶流”。
出口成脏被美化为【真性情】,当今的顶流地位成了她对粉丝不尊重的资本,那个在金鹰奖上说「别让我辜负你们」的女孩,和今天删博跑路的女明星,到底哪个才是谎言?
三、公众人物的情绪自由探讨,是人都有情绪?
赵丽颖因“算你妹”事件引发舆论风波后,央视新闻随即发布《正确表达情绪是公众人物的必修课》专题文章,虽未点名但明确指出“网络空间不是宣泄情绪的垃圾场”。
文中强调“明星情绪管理应与职业成就同步升级”,并以“戴着镣铐的舞蹈”比喻公众人物言行约束的必要性。央视新闻警示:“请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地表达”。
法律界人士指出,公众人物的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其需对社会影响承担更高注意义务,这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边界。
赵丽颖的 “硬刚” 虽短期收割流量,却透支观众信任 ——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流量褪去后,留下的应是经得起推敲的职业素养与公众信任。”
四、“既要又要”带来的粉丝道别
赵丽颖在新浪平台获得1.2亿的粉丝量,这是她人气和作品的庞大基础;当然她也给平台带来流量,是相互利好的关系。
人气同样意味着关注度和好奇心,当然她有她的隐私,她可以不回应不讨论。
但她却既要平台的流量宣传,要粉丝的观看支持,又要群众完全割裂,不能好奇她的私生活,甚至出口成脏。
难道她一路走来的励志人设,和她本人的私生活是完全割裂的吗?没有群众的关注和好奇,她可以一路走到顶流的位置吗?
对,人都有情绪,但是公众人物是大众,平台,媒体捧出来的,他们得到影响力的同时就应该履行正能量的义务。
在流量与责任之间,在个人表达与社会影响之间,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偶像,而是懂得克制与担当的公众人物。
我喜欢了12年的励志大女主,就这么碎了,曾经的颖火虫该何去何从?
来源:乐乐好像有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