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没有流量明星的小成本剧,凭什么横扫白玉兰7项提名?”当第30届上海电视节入围名单揭晓,《小巷人家》与《玫瑰的故事》《我是刑警》并列成为最大赢家时,这个问题瞬间点燃讨论。
“一部没有流量明星的小成本剧,凭什么横扫白玉兰7项提名?” 当第30届上海电视节入围名单揭晓,《小巷人家》与《玫瑰的故事》《我是刑警》并列成为最大赢家时,这个问题瞬间点燃讨论。
没有炫酷特效,没有热搜营销,这部由浙江广电集团出品的年代剧,究竟靠什么打动了专业评委?
从提名清单看“小巷奇迹”
细数《小巷人家》的7项提名,几乎涵盖了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全部核心要素:最佳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改编)、最佳女主角(闫妮)、最佳男配角(郭晓东)、最佳女配角(蒋欣)、最佳摄影。这样的全维度认可,在近年白玉兰奖历史上实属罕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剧改编自作家王小枪的同名小说,编剧团队对原著“江南市井烟火气”的还原堪称教科书级别。剧中上世纪90年代的杭州小巷,青石板路、煤球炉子、邻里争吵与温情交织的日常,让无数观众直呼“看见了我家的故事”。
浙产剧的“非典型突围”
《小巷人家》的成功并非偶然。近年来,《都挺好》《大江大河》等浙产剧频频破圈,其共同点在于:用地域叙事承载全民共鸣。不同于某些悬浮的都市剧,这些作品将镜头对准普通人——
人物真实:闫妮饰演的纺织厂女工黄玲,下岗再就业的挣扎让中年人泪目;
细节考究:搪瓷脸盆、老式自行车等道具复刻90年代质感,甚至引发“考古式追剧”;
价值观破壁:剧中“闺蜜共渡难关”“父子和解”等情节,打破年代剧苦情套路,传递温暖力量。
流量时代的内容坚守
在IP改编盛行、数据至上的行业环境下,《小巷人家》的突围给出另一种答案:好故事永远有市场。该剧导演曾坦言:“我们没想过讨好算法,只想对得起那个时代。”这种“笨功夫”反而成就了口碑——豆瓣开分8.4,二轮播出仍稳居收视前三。
更值得思考的是,浙产剧往往通过“小正大”(小人物、正能量、大时代)模式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小巷人家》联合杭州文旅推出的“剧中巷弄打卡路线”,让文化IP反哺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白玉兰的启示:观众需要怎样的好剧?
当白玉兰奖将聚光灯给到《小巷人家》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在重申一个常识: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热搜,而是生活本身。就像剧中那句台词:“日子再难,饭桌上一碗片儿川的热气就能续命。”
6月27日的颁奖典礼或许会有惊喜,但无论结果如何,《小巷人家》已经证明:真诚的创作永远能穿过时间的长巷,抵达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来源:碧海青天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