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时的甄嬛,自以为运筹帷幄,报仇得报以后,她的后宫之路就会顺遂很多。
甄嬛又一次去了冷宫。
这一趟,甄嬛的目的十分明确。
她要华妃死。
华妃一死,她和眉庄的恨,敬妃和端妃的仇,才有了归处。
彼时的甄嬛,自以为运筹帷幄,报仇得报以后,她的后宫之路就会顺遂很多。
她有太后怜惜,皇帝宠爱,又得皇后信赖。
殊不知,这一趟冷宫之行,让甄嬛彻底沦为皇后的棋子。
皇后更加清楚皇帝对华妃的感情。
比起甄嬛和眉庄,皇后更不可能容忍华妃继续活下去。
甄嬛和眉庄是生死仇敌。
华妃数次要置眉庄于死地,甄嬛认为是华妃害死自己腹中的胎儿。
端、敬二妃受够了华妃零零碎碎的磋磨。
到了皇后这边,她忌恨的是华妃从来都把她这个皇后当做摆设。
皇后表面上说是最爱皇帝,但她最爱的,从来都是自己的后位。
后位,是她战胜姐姐的标志;后位是她彻底摆脱庶出身份的工具。
甄嬛认为,在华妃一事上,她和皇后是盟友。
真相呢?
等到甄嬛醒悟过来,才明白这一趟冷宫之行,本质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甄嬛是螳螂,皇后是黄雀。
甄嬛去冷宫,是要杀人诛心。
她觉得自己有着旁人无可辩驳的正当理由。
第一,华妃所谓的爱情,和她的地位一比,不值得一提。
第二,她是贤妃,而华妃作恶多端。
当甄嬛来到冷宫时,华妃坚持不肯奉旨赴死。
她还在赌,皇帝愿不愿意下一道让她去死的明旨。
苏培盛不敢用强的。
作为皇帝身边资历最深的老员工,苏培盛多少清楚,华妃在皇帝心目中有一定的份量。
华妃的挣扎,在甄嬛看来,可笑至极。
如果皇帝对华妃有几分真心,又何来欢宜香这样长达数年的算计呢?
甄嬛就是要断了华妃的念想。
她轻易说出了欢宜香的真相。
欢宜香事件,果然击溃了华妃内心的防线。
她所理解的爱,她遭遇的痛苦,居然都是最爱的人的算计。
华妃临终前的悲鸣,让甄嬛居然也有了“物伤其类”的忧伤。
甄嬛始终认为,她和华妃的斗争,无论是情感还是道德上,她都是“师出有名”的一方。
华妃死后,她在端妃宫中,讨论起华妃的身后事。
华妃的谥号是敦肃皇贵妃,寓意宽厚和平,行事妥当。
两个人对华妃的谥号十分不屑,认为华妃身前什么时候宽厚温和过?!
从甄嬛个人的角度来说,她算是赌赢了。
在甄嬛和华妃之间,皇帝最后选择了甄嬛。
问题是这样的选择,皇帝是带着怒气和隐忍。
皇帝对华妃的安排,从来都是留其性命,给予善终。
但在甄嬛等人的推动下,皇帝意识到甄嬛和整个后宫,不会给予华妃活路。
故衣事件后,甄嬛跌落谷底,才意识她成了皇后手中的刀。
皇后和她一样,不愿意见到皇帝心软,给华妃留下一条活路。
问题是皇后的信息差比甄嬛丰富得多。
在处置华妃一事上,皇后从不在明面上留下任何痕迹,以免日后皇帝把华妃之死归咎到自己身上。
甄嬛前去冷宫,背后也少不了皇后的各种暗示和推动。
华妃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也只有甄嬛。
于是,皇帝把华妃之死的怒气,全部记到甄嬛头上。
皇后和祺嫔在前朝活动,甄嬛在后宫又给了皇帝同情逆党的印象。
于是,在故衣事件上,皇帝给予了甄嬛最残酷的重罚。
甄嬛禁足期间,哀莫大于心死。
流朱为了给甄嬛博一条生路,用自己的命把事情闹大,这才给碎玉轩换来了一线生机。
甄嬛又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她才有了心力,去复盘去思考过往整个过程。
这个时候,甄嬛才明白皇后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局把自己变成最得力的工具人。
也是甄家满门流放时,甄嬛知悉自己是替身的真相,这才迎来爱情的破灭。
甄嬛这个时期的遭遇,和当时身在冷宫的华妃又有何区别呢?
唯一不同的是,甄嬛有主角光环,华妃在冷宫香消玉殒,甄嬛则是退居甘露寺,留下日后翻盘的机会。
甄嬛去冷宫逼死华妃,何尝不是个人爱情和理想破灭的开始?
她和沈眉庄,想做贤妃,想要匹配最好的男子,想要自己独一无二的爱情。
即使对方是帝王,也想要对方匀过来的几分真心。
这世间的得失都是一种循环。
经历过故衣事件、碎玉轩禁足、甘露寺磋磨后,选择再次回宫甄嬛,对皇帝断情绝爱。
皇帝这个时候,反而更加懂得甄嬛对自己的意义。
只可惜,甲乙双方的地位逆转之后,甄嬛这个宠妃做得更加如鱼得水。
很简单,过往种种,已经杀死了她的清高和理想。
当一个人所有的精力和目标,都朝着生存和现实利益,她已经是高手。
就如同现实世界里的销冠,当你心中没有什么面子、自尊、人格均等这些虚词时,你可能距离赢单就不远了。
来源:熊沾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