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超越班3》郝蕾、刘涛与制片人的掰头,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6 21:47 2

摘要:《无限超越班3》的观众又迎来了业内秀神操作的桥段,在制片人评级环节,一众业内制片人对演员们的评价,不仅让刘涛、郝蕾无语,也让观众上头。

《无限超越班3》的观众又迎来了业内秀神操作的桥段,在制片人评级环节,一众业内制片人对演员们的评价,不仅让刘涛、郝蕾无语,也让观众上头。

话题热度最高的内容,是《北上》制片人张书维指出哈尼克孜“有问题”。

她以自己心路历程举例,表示《北上》筹备过程中本来考虑过采用哈尼克孜演剧中的一个混血角色(应该是李宛妲饰演的马思艺),但后来又放弃了。

因为张书维曾偶尔戴大框眼镜探班的哈尼克孜,觉得她和镜头上完全不一样,非常失望,认为哈尼克孜不够漂亮,所以便没再考虑她。

简单来说,张书维之前看哈尼克孜的荧屏形象很满意,但私下里看到她简单的日常打扮后就觉得不够漂亮,哈尼克孜因为没有私下里保持全妆丢了机会……

多次试戏被拒绝甚至开拍后被换角的哈尼克孜,听到张书维的分享后明显情绪受了影响,对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居然被制片人“面试”过很诧异。

另一制片人鄢蓓补充表示他们在选择演员时会观看演员的荧屏、日常形象,所以张书维透露的选角考量,很可能不是一个制片人的个例。

这样的理由,弹幕里的观众听完第一反应便炸了:哈尼克孜还不够漂亮?这算是人身攻击了吧?

哈尼克孜不是长相多么惊艳耐看的大美女,却也是实实在在凭借颜值出圈过的艺人,制片人因为她私下打扮便草率评判“不够漂亮”显然无法服众。

正当哈尼克孜开始自我怀疑,观众觉得替她窝火之时,导演赫蕾给大家当了嘴替,她让哈尼克孜不用太在意这些声音,因为:不红是原罪,红了什么都对。

这一总结得到一致认可。

甚至张书维本人都给了一个现场实例,她毫不吝啬的夸赞《北上》女主白鹿是顶级演员,但这位一线小花真的是360无死角的强吗?相信大家自有评判。

客观来说,《北上》制片人在选配角演员时,未必就更看重人气,因为她最终定的c当时知名度比哈尼克孜还低。

外在条件上,李宛妲能胜过哈尼克孜的可能更多是背后的公司太强大,她出道便王家卫电影,没知名度便能演乌尔善电影女主冯宝宝,这不是一般演员能比的。

所以张书维放弃考虑哈尼克孜,不一定与她所说的原因完全一致,却大概率不是因为流量,主角已经是一线流量的时间,很多制片人在配角上便选择空间更大。

但……这种情况下,郝蕾的话同样适用。

如果哈尼克孜是一线甚至二线流量,那么在她觉得哈尼克孜荧屏形象合适的时候,便早就启动约试戏的流程了,制片人不可能还去审判对方私下穿着。

更重要的是,如果哈尼克孜咖位够大,制片人不会当众拿穿着问题去攻击哈尼克孜的颜值,换个一线演员日常穿着朴素,可能得到的评价便是“接地气”了。

不红,你呼吸的方式都可能会成为“问题”,红了,你有再多问题,制片人也会想办法给你选择一个剧本,把机会递到你面前。

与哈尼克孜漂亮不漂亮相比,这位制片人真正让人不适的,其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审判欲,拥有一点权力,便习惯性将这种“权力”扩大化。

选角的核心,应该是演技是否过关,人物形象是否贴合,这些都可以通过试戏去筛选决定,如果制片人考量后觉得不适合,放弃很正常。

但没有试戏,且在一开始觉得荧屏形象合适的情况下,因为不满对方私下打扮便给出“不行”的定义,甚至舞到别人面前,就很不尊重人。

就像普通职场里一些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要求一样。

明明打工人的核心是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可总会有那么一些上位者,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干预大家的生活与心态,把正常的雇佣搞成牛马驯化。

能当有权力做选择的那个人,是很帅气的事情,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拥有了选择的权力,便真的把被选择的人当牛马来看,高高在上,并不可取。

如果说制片人对哈尼克孜的审判带着权力过盛后的PUA味儿,那么他们评判演员是否值得合作的标准,便能让观众明白到底谁在给观众“喂X”。

在丁真、柯淳、颜安、余宇涵四人中,制片人评出暂时不想合作的演员是颜安。

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位的演技和表演经历。

丁真大家应该熟悉,凭借照片出圈的网红,在表演方面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养,说普通话也不是那么流利,台词经常需要导师现场教。

在综艺里,他也没有表现出过强的天赋或对演戏的热情,遇到贴合本色的角色会出彩,遇到需要演技的角色,便很考验导师了。

导师们对丁真的态度,基本上更多是喜欢这个小孩,愿意陪他玩、陪他体验演员这个职业、给他种下想要学习表演的种子,但如果说正式出演作品,除非有外因影响,否则目前不会选他。

柯淳是短剧里的“顶流”,短板在于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更多是通过短剧经验拍戏,但优势在于表演很有天赋,感知力很好,几位导师都挺看好他的潜力。

而对制片人来说,可能柯淳最大的优势便是剧短顶流这个标签了,他在短剧里人气相当旺,粉丝量增加很快,是流量路线里的潜力股。

余宇涵是TF家族三代团成员,走养成系路线的爱豆艺人,有养成系粉圈,没拍戏经验,综艺里一开始表演很木头,后面成长后进步很大,但仍旧与丁真处于半斤八两状态。

颜安,则是四个里唯一的科班选手,且有一定长剧表演经验。更重要的是颜安基础条件很好,声台形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郝蕾与刘涛都很看好他。

把四人的条件摆在这里,大家便能看出,如果从实力来选,颜安目前绝对是排第一位的,但偏偏是他被评为制片人没兴趣合作的艺人。

唯一的原因,便是流量。

丁真有话题流量,余宇涵的饭圈流量,柯淳有短剧流量,只有颜安目前还是人气没出圈的男配,流量驱使下,制片人宁愿选不会演戏的丁真,也不愿选科班艺人。

这样的结果,才是最让人心寒的。

站在制片人角度,他们有很多理由,不用导师去问,便知道他们可能会考量话题流量、人气热度、宣发噱头……这些因素,从商业角度我们都能理解。

但选择一个演员,却把专业实力放在最后去考量,甚至完全不考虑对方是否专业,便很讽刺了,这已经背离了最基础的规则,失去了对艺术创作的敬畏。

极度畸形的选择标准下,科班演员缺乏机会,不会演戏但有流量的艺人被不断往高位上推,渐渐地,脸谱化演技占领市场,有实力、有潜力的演员被埋没。

前段时间凭借配角出圈的曹骏便是典型代表。

网友震惊于演技好、身段好、打戏正的他居然这么久才杀回来,却可能不知道,他也曾在另一档竞演类综艺里拿到市场评分倒数第一。

原因只有一个,当时的他,没大公司捧,也没流量话题。

受制片人偏爱的永远都是流量第一,如果没有正面的流量,那有争议的流量也能入他们的眼,唯独只有基本功这一个筹码的演员,难以得到机会。

这便是让观众觉得被“喂X”的影视剧越来越多的核心所在,资本想捧的,和观众想看的,已经渐行渐远,想看到契合的“遗珠”,往往只能靠运气。

来源:薛薛综艺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