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剧团70岁了,笑出腹肌的回忆杀你还有印象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6 20:38 1

摘要: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段笑声挥之不去。弄堂口收音机里的俏皮段子、电视里“姚周”组合的经典包袱、石库门里邻里间的插科打诨……这些快乐都绕不开一个名字——上海滑稽剧团。今年,这家承载着几代人欢笑的剧团迎来70岁生日,一场充满情怀与惊喜的庆典,瞬间把大家拉回那些笑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段笑声挥之不去。弄堂口收音机里的俏皮段子、电视里“姚周”组合的经典包袱、石库门里邻里间的插科打诨……这些快乐都绕不开一个名字——上海滑稽剧团。今年,这家承载着几代人欢笑的剧团迎来70岁生日,一场充满情怀与惊喜的庆典,瞬间把大家拉回那些笑出眼泪的旧时光!

7分钟短片炸出回忆杀,这场生日宴太走心!

前不久,一段7分钟的短片刷屏上海人的朋友圈。老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的怀旧声响、电视屏幕上“姚周”登场时的热烈掌声、航拍镜头下石库门从旧貌到新颜的蜕变……每一帧画面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上海人尘封的记忆匣子。就在短片刷屏后,剧团新戏《弄堂里向》在美琪大戏院开演,演出前的简短仪式,成了给剧团70岁生日最特别的礼物。

当天,剧场里坐满了老戏迷和年轻观众。看着大屏幕上剧团70年的风雨历程,不少白发苍苍的爷叔阿姨偷偷抹眼泪:“这些老面孔,都是我们年轻时追的‘顶流’啊!”而最让人惊喜的是,剧团还搞了波“回忆杀”营销——专门推出的会员制小程序刚上线就被挤爆,入场处摆满了70周年纪念邮票、纪念册、蜜蜂徽章,还有超有创意的滑稽护照,戏还没开场,氛围直接拉满!

从400座小剧场到全国顶流,“蜜蜂”精神太能打!

说起上海滑稽剧团的发家史,那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1950年,滑稽界“大明星”姚慕双、周柏春在红宝剧场演《红姑娘》,场场爆满。那会儿剧场只有400多个座位,日夜场全坐满能赚466.54元,剧团的人还特幽默,用音符把这数字喊成“发拉拉沙发”,光听着就喜庆。

后来,“塔王”袁一灵、“幽默滑稽”朱翔飞加入,连戏剧大师黄佐临都看中了这支队伍,把剧团收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从此,上海滑稽剧团一路开挂,70年里创作出近百部滑稽戏、数百个独脚戏。《满园春色》《阿混新传》《GPT不正常》……这些名字一报出来,老戏迷们眼睛都亮了,随便一部拿出来,都是能背出台词的经典。

更厉害的是,这家剧团简直是“造星工厂”!严顺开、吴双艺、童双春这些老一辈艺术家自不必说,“双字辈”名号响遍大江南北。到了现在,钱程、秦雷这些中生代扛起大旗,80、90后的年轻演员也开始挑大梁。有人开玩笑说:“上海滑稽剧团就像‘快乐永动机’,永远有新鲜血液注入!”

扎根弄堂70年,专讲咱老百姓的那些事儿!

为啥上海滑稽剧团能火70年?秘诀就藏在“接地气”三个字里。翻翻剧团的作品单,从早期根据劳模事迹改编的《满园春色》,到关注待业青年的《路灯下的宝贝》,再到讲述青年成长的《阿混新传》,全是从老百姓生活里挖出来的故事。就说今年被大家翻出来热议的《GPT不正常》,原型就是当年上海暴发甲肝的真实事件,用小人物视角把大事件讲得又好笑又发人深省。

这几年推出的都市三部曲《皇帝勿急急太监》《哎哟爸爸》《弄堂里向》更是绝了!剧里塞满了上海人熟悉的梗,传统滑稽曲调、流行歌曲、地方戏来回切换,连00后看完都直呼“上头”。有年轻观众在评论区说:“本来陪爷爷奶奶来看戏,结果自己笑到肚子疼,原来上海滑稽戏这么潮!”

如今,上海的高楼越来越多,弄堂越来越少,但上海滑稽剧团的笑声从未缺席。70年,变的是舞台、是演员,不变的是那份扎根生活的热情,是把快乐带给观众的初心。下一个70年,相信这家“快乐制造机”还会继续逗乐一代又一代上海人,让海派文化的魅力永远鲜活!趁着剧团庆生,赶紧约上家人朋友,走进剧场,沉浸式体验这份独属于上海的快乐吧!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