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挺有意思,剪辑很流畅。”六小龄童首先用一句轻松的话语接纳了网友的创意表达。他指出,二创视频中蒙太奇的穿插手法自然不做作,说明年轻创作者在技术和表达上的成熟。他并未将“孙悟空谈恋爱”视作亵渎经典,反而以此为契机,从文学渊源到文化传播层面,作出立体式回应。
近日,一则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配对”的二创CP——“圣黛CP”在网络迅速蹿红,引发广泛争议。
面对这股由Z世代主导的名著解构潮,饰演“美猴王”数十年的艺术家六小龄童,罕见发声,以幽默与理性并举的态度,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了积极且富有深度的回应。
“挺有意思,剪辑很流畅。”六小龄童首先用一句轻松的话语接纳了网友的创意表达。他指出,二创视频中蒙太奇的穿插手法自然不做作,说明年轻创作者在技术和表达上的成熟。他并未将“孙悟空谈恋爱”视作亵渎经典,反而以此为契机,从文学渊源到文化传播层面,作出立体式回应。
在文学层面,六小龄童指出,《红楼梦》的原名为《石头记》,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与孙悟空由补天石孕育而生的设定,构成“一草一石”的对照关系。这种跨作品、跨时空的互文性,为“圣黛CP”的成立提供了文本层级上的巧妙呼应。“其实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一种古典文学结构上的延伸式想象。”他如是说。
针对网友将孙悟空称为“完美男友”,六小龄童认为,这种标签并非无根之谈。他举例剧中孙悟空分饼给贫童、安慰轻生公主、尊重观音更衣等细节,说明“猴哥”不仅武艺高强,更具悲悯与尊重之心,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的平等态度。“这些品质并非剪辑出的幻觉,而是角色内核的真实体现。”
面对争议性的CP创作,六小龄童展现出艺术家的开放格局。他呼吁二创应在保持创意活力的同时,不忘内容质量与价值导向,创作“老少咸宜的优质内容”,在不背离经典精神的基础上与年轻人形成良性互动。
更具哲思的是,他对这一现象的文化辩证分析。他认为,“圣黛CP”的爆红,是“现代科技赋予四大名著的新活力”,年轻人用解构、重构等方式,试图以当代语言与传统对话。“《西游记》中的经书是残缺的,正如文化传承本身也要容纳不完美与再创造。”他巧妙引用原著哲思,提升了讨论维度。
当然,网络对此现象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边是“木石前盟认错石头”“猴哥强拆金玉良缘”等趣味解读,为圣黛CP赋予宿命感与反差萌;另一边则有批评声音认为,孙悟空是超越性别与欲望的精神符号,不应被强行塞入爱情叙事。这场关于“名著诠释边界”的讨论,也在悄然推进当代文化的认知更新。
还有网友搬出了伏地魔与林黛玉“伏黛CP”,并表示“比起‘伏黛CP’,‘圣黛CP’还不算邪门” ,并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响应”。
你怎么看呢?
来源:趣闻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