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记者追问为何紧张时,沈严笑着说:“此次剧集邀约的都是长剧的编剧和导演。在短剧这一领域,我们都是新人、是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在摸爬滚打,不停探索。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不知道成绩会是多少分,需要交给观众来打分,所以我们有些忐忑。”
5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出品的精品短剧集《奇迹》正式开机发布。
活动结束后,《奇迹》总导演沈严、文学总监梁振华第一时间接受深视新闻记者何王子彧专访,讲述《奇迹》的创作故事。
首场戏明天开拍
期待观众“哇”声一片
《奇迹》的开拍,堪称“深圳速度”。
“明天就开拍第一场戏。我们很期待,也有些许紧张。”沈严坦言。
在记者追问为何紧张时,沈严笑着说:“此次剧集邀约的都是长剧的编剧和导演。在短剧这一领域,我们都是新人、是学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在摸爬滚打,不停探索。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不知道成绩会是多少分,需要交给观众来打分,所以我们有些忐忑。”
记者了解到,《奇迹》用一个开放创新的方式,向全球征集了深圳改革发展的奇迹故事。
沈严分享,团队收到了来自全球超1000篇深圳故事。从这1000多篇故事中筛选出十几个故事进行拍摄,工作量非常庞大,也极具挑战性。
在筛选过程中,团队综合了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沈严表示,有些故事虽然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但篇幅较长,更适合拍成长剧,对于短剧来说,可能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开。所以,是否适合通过短剧的形式呈现,是筛选的主要标准之一。
事实上,为了更好呈现剧集,《奇迹》主创团队在深圳进行了大量采风工作。沈严称,准备工作早在2024年就已开始,团队收到了大量来自深圳的资料,涵盖方方面面,非常详尽。他笑称,“估计有些内容连深圳本地人都不一定清楚!”
今年2月,沈严及团队进行了第一次采风。其间,他们几乎走访了深圳每个区。
“在采风过程中,我就‘哇’了好几天。”沈严告诉记者,每个区的相关领导都会亲自带着大家参观,从日常的吃穿用度到科技、文化、商业等,展示深圳最好的一面、最奇迹的一面。“他们不是在展示自己的管理成果,而是像家人一样带着我们参观他们的家,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在采风和创作的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回顾了深圳八九十年代创业初期的许多有意思的人物和事迹。尽管已经过去了40多年,沈严仍然觉得那些人物在那个年代所展现出的超前意识,非常了不起。“如今,深圳在方方面面都非常厉害。”
继首次采风后,主创团队进行了多轮深入创作。单元编剧和导演根据他们各自负责的故事,又进行了二次甚至三次采风,逐步完善了十几个故事的细节。
据沈严介绍,《奇迹》这部短剧的时长标准是15分钟/集,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有些故事会在一集内讲完,而有些故事则会分成两集来呈现。
沈严向记者透露,在拍摄的过程,剧组会采用一些创新性的拍摄手法。他说,剧集主要围绕深圳的故事展开,拍摄地点也主要在深圳,但为了更好地呈现故事内容,有一小部分场景可能会选择在与深圳有联系的更遥远的地方取景。
短剧并不意味着拍摄压力更轻,相反打磨一部好的短剧集可能需要比长剧花费更长时间。
“我们的制片人每天都非常焦虑(笑)。”沈严表示,《奇迹》整个拍摄工程规模庞大,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了普通的长剧。他介绍,在整个拍摄进度和方式上,面对每一个故事都要做一些不同的考量和安排,可能会灵活安排虚拟拍摄、小团队拍摄、小机器拍摄等。
沈严谈到,自己此前拍摄的剧集通常是一个又一个悠长的故事,而《奇迹》是短剧。“如何开始讲?如何快速推进剧情?如何能够在特别狭小的时空里,将人物关系讲好?我觉得这跟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在沈严看来,剧集的内核还是故事。“一个故事好不好看、有没有打动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没有讲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或者塑造一个特别好的人物、核心?如何通过拍摄呈现出来精彩,这个内核跟长剧是一样的。”
采访中,沈严还特别谈到短剧这种形式在呈现深圳45年发展成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当下,许多观众喜爱看短剧,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快速的方式获取大量信息。沈严认为,深圳45年以来的发展正是一个爆发式的奇迹诞生的过程,信息量极为庞大。如果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去讲述,很难完整呈现。相反,以短剧的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瞬间,反而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
沈严说:“让观众感受到 ‘哇’的一下,我觉得这就是短剧的力量。”
将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就从深圳开始
作为《奇迹》短剧集的文学总监,梁振华进一步从编剧角度介绍选取故事的主要考量。
首先聚焦,45年以来,深圳这座城市经历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的关键工程;其次关注,被历史见证的、见证历史的、留下了卓越功勋的人物。
梁振华特别提到,丰功伟绩是奇迹,人间烟火也是奇迹。故事找寻的最后,就是回到平常生活中,找到平淡的幸福。他说:“每个人只要在这座城、这个时代,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事业空间中,活出自己,找回自己,找到生活和人生的尊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所追寻的奇迹。”
梁振华说,“以上三者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奇迹》。”
提到“开放”,深圳往往是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城市。深圳这座城市,已然成为了奇迹的化身。其间,一个又一个人推动着深圳的发展,《奇迹》找寻的,就是大时代背后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据介绍,《奇迹》每个单元的故事其实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回应“时代为什么选择深圳”以及“深圳人怎么缔造奇迹”,这两个重要问题。梁振华对记者来了一个小“剧透”——《奇迹》有一个单元名叫“第一天”,讲述了1990年深交所创建的故事。
深交所是在什么环境、什么背景、什么原因下建立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当时把资本改革的焦点放在深圳?跟普通老百姓是什么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梁振华称,在这个单元的故事里,创作团队将重点落到了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上,小人物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
梁振华透露,剧本创作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他表示,《奇迹》试图在虚构的艺术创作当中,用典型化和象征的手法,注入这座城市经历了40多年伟大时代的真实精神和气质。
“这三分真实变成了一种气质、一种支撑和一种舞台背景,它渗入了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中。或许这些虚构的人物与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得上的原型,但这些人身上绽放的光彩、流淌的情怀,却实实在在地属于过去40多年每一个深圳人。”
梁振华告诉记者,他对《奇迹》的内容创作有很深的感触。而这种情感的源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早在梁振华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曾跟随父母来过深圳。此后,他断断续续地又来过深圳几次。直到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和制作人的他,连续在深圳拍摄了三部剧集。在一次次走街串巷中,梁振华与深圳这块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总觉得这座城市这种气质和每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这种精气神,特别感人。在这样一个青春焕发的城市行走、工作,总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有希望的地方一定会诞生更多的奇迹。”他说。
《奇迹》这部短剧集宛如一支笔,试图在岁月的画卷上向大家传递两种观点。
一是,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就像深圳,经过45年的发展,一片生机勃勃,这与每个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息息相关。
二是,告诉大家,只要站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有梦想,肯坚持,愿意去创造,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深圳这座城市,如果要用《奇迹》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梁振华认为那应该是——“在这块土地和这个时代没有‘不可能’,将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就从深圳开始。”
记者 / 何王子彧 王海苹 闫科中
视频剪辑 / 郑弋翘 雷馥容 蒲愫 汤乐
编辑 / 王海苹
来源:深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