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剧界两大顶流李沐宸、柯淳双双拒绝长剧邀约,制片人捧着剧本上门都被打脸。
最近影视圈炸开锅了!
短剧界两大顶流李沐宸、柯淳双双拒绝长剧邀约,制片人捧着剧本上门都被打脸。
网友骂声一片:"这届年轻人太佛系""活该当一辈子网红"……
可当我扒完内幕,只想说:这哪是不思进取,分明是人间清醒!
先说李沐宸,这位姐们儿堪称"现实版樊胜美"。
家里欠着债,她拍短剧日薪两万起,剧本接到手软。
某次采访她算过笔账:"长剧拍摄大半年,片酬可能还没我三个月短剧赚得多。"
这话扎心却真实——当房贷车贷压身,当父母医疗费悬在头顶,你跟她说"要艺术不要面包"?
再看柯淳,短剧界"霸总专业户"。
他拒绝长剧的理由更戳打工人:"拍长剧像被钉在剧组,连看本书的时间都没有。"
这届年轻人早参透了:与其在长剧里当螺丝钉,不如在短剧赛道当"六边形战士",演戏、直播、商务全开花,时间自由还能搞副业。
网友骂他们"格局小",可曾想过长剧早不是当年的香饽饽?
· 数据会说谎:某长剧号称投资过亿,播放量还没短剧零头。李沐宸参演的《招惹》分账破2000万,这成绩放长剧市场能吹三年。
· 行业在倒挂:TVB老戏骨北上求生,长剧演员扎堆演短剧。某流量小花自降身价拍短剧,片酬竟比演女二还高。
· 风险大不同:长剧从开机到播出要两年,万一压箱底,演员直接"消失"。短剧七天拍完,下周就上热搜,现金流稳得像公务员。
曾志伟说他们"没遇到好导演",可现实是:好导演也在为短剧打工!
某知名导演转型拍微短剧,单集分账够买辆特斯拉。
当行业大佬都开始"下凡",凭什么要求年轻人坚守清贫?
网上那个经典提问:"月薪两万但毫无意义的工作,你做不做?"
高赞回答扎心:"两万就是最大的意义。"
李沐宸们何尝不是如此?
短剧片场他们能随时调整剧本,长剧组却要听资方安排。
柯淳说:"在短剧里,我是自己的CEO。"
这种掌控感,比在长剧里当提线木偶香多了。
更残酷的是,长剧市场早饱和了。
某制片人透露:"现在长剧开机量腰斩,演员试镜要带资进组。"
这种情况下,劝短剧顶流"出走",和让打工人放弃高薪offer去创业有啥区别?
当然,有人会说:"演员就该为艺术献身。"
可看看那些为爱发电的老戏骨:有人卖房拍戏,有人住院没钱治。
艺术固然崇高,但饿着肚子谈理想,未免太奢侈。
李沐宸们不是拒绝成长,而是选择"阶段性务实"。
就像柯淳说的:"等攒够资本,我随时能杀回长剧市场。"
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智慧,不比盲目坚守更酷?
说到底,影视行业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好演员只能在短剧里发光?
当长剧制作费80%花在流量明星身上,当编剧话语权不如爱豆经纪人,这个行业才真该脸红。
李沐宸和柯淳的选择,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困境。
与其骂他们"躺平",不如问问:为什么演员要被迫在生存和理想间二选一?
当短剧能养活梦想,当长剧学会尊重创作,或许下一个拒绝邀约的,会是心甘情愿为艺术等待的他们。
最后想说:这届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他们只是不愿吃无意义的苦。
在生存面前,所有"为你好"的规劝,都显得苍白无力。
来源:工地小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