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就缺这种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5 22:10 2

摘要:它的故事选择的是影视剧极少触及的时代,展现的是清末衰亡史,时间在庚子之变后,到清王朝覆灭的十余年间,是中华民族黎明来临前的至暗时刻。

正文

今晚聊一部热播已久的新剧——

《人生若如初见》

这部剧开播到现在已经过了大半,我们一直没有写,其实是有一分担心在里面。

它的故事选择的是影视剧极少触及的时代,展现的是清末衰亡史,时间在庚子之变后,到清王朝覆灭的十余年间,是中华民族黎明来临前的至暗时刻。

这段历史,黑暗、动荡、混乱,这一系列的标签都显得它不好写,要写好写深则更难,所以我们一直等那些我们认为足够珍贵,值得被时间铭记的东西浮出水面了,再决定来聊聊它。

从观感上看,它完全能够称得上是一部有质感的剧,无论是服装置景,还是人文风貌,都把这个时代塑造得无比真实。而导演的技法又在故事里藏进了很多时代的风云际会与不可遏制,这些对于一个优秀作品而言都极其必要,在当下能做到者却寥寥无几。

这些都催生了我们对它的期待,但同样无法忽视的是,这剧自开播以来一直有不少的争议,不过有争议同时也意味着它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比如说对男主梁乡,就把它写成了一个有局限的主角,在女主菽红的角色上,则安置了最大的成长空间。这些写法本身引起了不少讨论,讨论并非一件坏事,即便在这两年的长剧作品里,能有这样新颖细致的视角去切入时代、沉下心来打磨内容、不疾不徐讲好故事的剧也不算多。

这反倒意味着它的稀缺、独特,与不可替代。我们这篇文就从这些稀缺入手,来聊一聊这部剧。

一、

这剧看到现在,我最想先给大家聊的,是其中的一个女性角色:菽红。

这还是我第一次在聊一部时代剧时,能够首先从其中的女性角色聊起。

她从一个富贵人家开始,突然接触了先进的思想,头一次听说了男女平权和自由婚姻;紧接着被吴天白“带”上革命的船,不得已逃亡日本开启另一段人生,她在整个剧情中拥有最清晰的成长路线。

早期的她既非改良派,也非革命派,就是一个完全被无辜卷入的普通人,剧集也从她的身份出发,转向了那些更深入也更具体的痛苦。

以菽红为代表的女性,她们既遭受着同样国将不国的精神痛苦,比如梁母守着的清贵族礼仪和面子,比如菽红对于命运的思考;同时又因其自身的身份遭遇着女性固有的苦难,比如颠沛流离中的菽红也依旧承担着独自打点家庭内外的重担,而无论是商会副会长的姨太太还是菽红,她们都普遍承受着“你们女人没必要管这些事”的轻视。

所以把主视角之一放在菽红身上是非常恰当的决定,一方面对这些痛苦的承受让她有自身的局限性。

前期的她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面对周遭动乱,她并没有被他人宏大的理想、情怀完全打动,得知自己被骗去参与杀人制造爆炸的行动时,她关心的是人命,而非革命。

她也始终无法主动离开天白,即便在起火的现场,依旧选择先去拯救天白,因为无论她遭受多大的痛苦,无论自身多么能够安身立命,她也很难去远离一个在内心中始终去依靠的男人,这与爱情无关,这是人性的选择。

另一方面,这些痛苦其实与大多数普通人的痛苦相连,菽红被作为普通人群体中一个有身份的个体塑造,剧集也借此展开她的成长路径。

当她第一次被迫离开天白后,她骤然发现一切其实没什么不一样,在此处她第一次主动看向自己的命运道路,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独立的身份,也开始了她找到自我,并用这份自我看待世界的过程。

所以当日本人教育梁乡要超然于外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才能看清国家的症结时,梁乡受限于自己清宗室的身份难以做到,但也许只有菽红在此刻成为了那个真正抽身出来产生困惑的人——

在这个混乱时代中,这些不同的主张究竟能为他们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

只有开始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个她吃饭时在她两百米处为了国家跳海而死的留学生响起的扑通声才会重新在她耳边响起。

这就将这段历史落地,不只是简化为抽象的宏观叙事,菽红在剧中有句台词是最直接的批判:你们男人是不是都想做这个国家的父亲,都想做这个国家的主人。

这既是一句稍显落后的话,因为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国家必须要换成新的主人;但同样是一句透彻的话,因为它点破了无论是以天白为代表的革命还是清宗室的改良在当时共有的僵局:他们只想着如何去拯救国家,却忽视掉了这场运动的最终目标与利益,应该是什么、为了什么?

即便已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同样不能只看向宏观上的苦难而忽视掉身边人的痛苦,这也构成了剧中藏着的一个线索,它暗示着革命成功的方向在何处。

二、

所以我不认可把菽红的遭遇解读成象征从而去个人化,剧中的苦难永远都是作用在具体的人身上,它不把宏大的隐喻当作创作的出口。

而当它没有过强的隐喻时,反倒让这剧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代表着人物在其中并非是符号,他们是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他们的复杂构成了他们为人的本性,他们的丰富产生了这个时代的回声。

比如杨凯之,他既作为革命的一方存在,也会在梁乡这个清宗室的手下周旋服务;还有商会的副会长,他一方面拥趸清政府提出的新政,认为能避免革命最好,却又厌恶清政府的腐朽与尾大不掉,在暗地里扶持杨凯之的革命,手下两盘棋。

这恰恰是这部剧最难的地方,它选择的这段历史并不好讲,它处于混乱的顶点,既包含着信仰的崩塌和重塑,更有着无休止的内乱和外部的虎视眈眈。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华民族必须要开启自救,但是如何在腐朽的清政府之下开辟出一条新的救国道路,这样的乱局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梁乡和以其为代表的清宗室,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军事改革继续维系清朝的统治,在旧体制内寻找改良药方。

允许清政府派人来日学习军事的日本领导者,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亲日的中华军事人才,以图其后对中华民族更大的侵略。

即便在革命党的内部,吴天白和杨一帆也面临着争执。他们一人坚信必须先要起义,革命不可能等到时机成熟时再革命,敌人不会等;另一人则选择徐徐图之,以教育唤起民智,革命不止是起义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后续的方向和纲领。

所有人都被推着往前走,这是历史不可逆的潮流,是在每个人内心刮过的狂风的呼啸,剧集不避讳呈现这些来自各个方向的风,并且收拢了这些风,然后在其中吹出了一条真正的路。

杨一帆提出必须要开启民智,因为他看到了少数精英的死依旧无法唤醒更多人的麻木,而在俄国那边,有二十万的民众涌向街头,向沙皇表示不满,这其中有十万人是工人,是底层的普通人。

菽红问,你们是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做这个国家的爹和主人。因为当你着眼于上方的宏大,你或许很难分出视线去看向底层更普遍更具体的痛苦,这话是针对吴天白,彼时那个过于浪漫过于极端的理想主义者。

而吴天白在杭州找到了赤脚医生孙景潮,这个建立白布党,使之成为杭州地区的第一大组织的人。他在孙景潮身上看到了一个赤脚医生拥有如此多拥趸的原因,因为多少年来,民间疾苦黎民百姓官府不管不问,一个民间的草莽医生,就靠着一根根救命的针,一颗慈悲的心,汇聚出无数的民间信徒死心塌地。

剧本在这里引向了前面将近二十集都没有呈现的内容:人民。那些更多的、受苦更深更重的普通民众。

想必这会成为接下来这部剧的讲述方向,这也是我对它后续最大的期待。

最后我想回到这部剧的题眼上来,也是它的名字:人生若如初见。

这句话选自纳兰性德的一句词,原句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原诗是恋人之间的悲欢,若是每一次相遇都像最初一样美好,何苦还会有这无数关于无常和命运变幻的慨叹。

它在剧中最初出现是完山老板送给菽红扇子时,菽红在扇子上写下了这句诗,在此之后,它被拿到扇子的人反复传诵。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时代,但是细思起来,当用这句本用来描写恋人关系的诗句去描写时代时,其悲剧感和宿命感却无比浓郁。

乱局之中,所有的关系都将不得不重组,所有人都被迫走向某一条道路,这是不可撼动的事实,这句诗将我们的视线聚集,从磅礴的时代聚向了为这个时代而奔走的一个个人。

当若干年后再相见,物是人非事事休。亲人朋友或许会变成政敌,合作者或将变成背叛者,没有人能够回到一如往昔的岁月,这在个人生命中是被无比放大的悲剧。

用这样的关注点去讲述时代之变在当下是很稀缺又很珍贵的,它在历史中用另一种视角道出民族觉醒前的阵痛,用个体浮沉的命运去书写这个时代,这就是这部剧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因为当无数个个体的悲剧汇聚起来,本是一句低吟浅唱之词,却用四两拨开了千金,在其中涌成了一曲浩荡悲歌。

这部剧马上就要完结了,最终的结局已有历史定论,但是人物的结局依旧值得继续期待,很庆幸在当下还能有这样的作品可看,可聊,可以回想。

音乐/配图/《人生若如初见》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