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这个灰暗的日子,朱媛媛因癌症永远地离开了家人。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近五年里,她始终坚强乐观,从未在女儿面前展现出一丝脆弱,本本一直被蒙在鼓里,她怎么也想不到,前几天还温柔叮嘱自己的妈妈,就这样突然没了。
“本本,原谅妈妈用这种方式与你做最后的告别,妈妈要食言了,你的高考,你的成人礼,妈妈无法相陪。”当本本含泪读完妈妈朱媛媛这封遗书,悲痛瞬间将她淹没。
曾经,妈妈是她生活里的暖阳,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导,可如今,这暖阳却突然消逝,只留下无尽的黑暗与寒冷。
2025年5月17日,这个灰暗的日子,朱媛媛因癌症永远地离开了家人。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近五年里,她始终坚强乐观,从未在女儿面前展现出一丝脆弱,本本一直被蒙在鼓里,她怎么也想不到,前几天还温柔叮嘱自己的妈妈,就这样突然没了。
朱媛媛头七这天,家里的每一处角落,都留存着她的气息,可她的身影却再也不会出现。本本抱着妈妈的旧围巾,坐在沙发上,双眼无神,泪水不受控制地滚落。她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生活失去了方向,吃饭没了胃口,睡觉也总是被噩梦惊醒,连平时最喜欢的画画,她都提不起一点兴趣。
而辛柏青,这位痛失爱妻的丈夫,同样深陷在悲痛的深渊无法自拔。他和朱媛媛从校园相恋,携手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两人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早已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朱媛媛的离去,让他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抽走了一半。
但辛柏青必须明白,沉溺在悲伤中无法改变现状,自己走出伤痛、引导女儿走出阴霾,才是当下最要紧的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本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本就敏感脆弱,母亲的离世对她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心理灾难。
在这艰难时刻,辛柏青首先要治愈自己。他可以多和亲朋好友倾诉,把心里的痛苦说出来;也能去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像跑步、登山,通过挥洒汗水释放悲伤情绪。要是感觉自己实在调整不过来,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只有自己的情绪稳定了,才能给女儿撑起一片天。
面对女儿的悲痛,辛柏青要充分理解和包容。不要急着让本本“坚强起来”,而是要给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比如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房间,布置成“思念角”,把朱媛媛的照片、信件、她和本本一起做的手工等都摆放在里面,让本本随时能在这里缅怀妈妈。当本本哭诉对妈妈的思念时,辛柏青要紧紧抱住她,耐心倾听,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她:“爸爸知道你想妈妈,爸爸也想,妈妈虽然走了,但她的爱一直都在,永远陪着我们。”
辛柏青还可以借鉴叙事疗法,鼓励本本把和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写下来,或者录成音频、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本本慢慢接受妈妈离世的现实,重新构建对妈妈的记忆。
比如,让本本回忆妈妈带她去看话剧《茶馆》后,一起讨论剧情的场景;回忆每年生日去孤儿院做义工,帮助那些小朋友时的快乐;回忆妈妈教她改造旧衣服,把普通衣服变得独一无二的温馨画面。
在育人方面,辛柏青要继承朱媛媛的教育理念,继续培养本本独立、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比如,像朱媛媛那样,带本本去参加公益活动,让本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也感受到妈妈的爱从未缺席;鼓励本本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是本本喜欢唱歌,就多带她去听音乐会,支持她参加歌唱比赛,让她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辛柏青要重视本本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多关注本本的情绪和学习状态;邀请朱媛媛的亲朋好友多来家里陪陪本本,和她分享一些朱媛媛以前的趣事,让本本感受到周围人的关爱与温暖。
生命的消逝无法挽回,但爱可以永恒。辛柏青必须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以心理学为指引,以育人者的担当,陪伴女儿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他要让本本知道,虽然妈妈离开了,但她的爱永远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有这样,本本才能真正走出悲伤,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充满爱与力量的人,这也是朱媛媛生前最殷切的期望。
来源:宁静观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