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第三季继续啊,上回说到地震棚,哎吆你说这个76年吆,睡了小半年的震棚,其实什么地震棚啊,就是几根树枝子,搭一块塑料布。那年月,大块的塑料布那也属于稀缺物资。还记得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吗?就是和胡秘书要塑料布的那个,要塑料布干嘛?糊学校的窗户。结果塑料布没要到,搁
致敬70后的我们之第四季
文/肥猪满圈
接第三季继续啊,上回说到地震棚,哎吆你说这个76年吆,睡了小半年的震棚,其实什么地震棚啊,就是几根树枝子,搭一块塑料布。那年月,大块的塑料布那也属于稀缺物资。还记得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吗?就是和胡秘书要塑料布的那个,要塑料布干嘛?糊学校的窗户。结果塑料布没要到,搁这学会扯淡了,还记得吗?
那时候那个所谓的地震棚,实际上就是地震窝铺。整个地震棚 门板 被褥都是湿的,其实按着上级的要求,要大家一直睡。
后来大家一看,去你大爷的,我宁可砸死,也不睡那玩意了,都搬回屋里住了,态度就是爱咋咋地。实际上上面的要求是要睡在地震棚,但是你想吧都几个月了,也没再震,而且那年属于梅雨天气,一直下雨,谁受得了?宁可砸死,来个痛快的,也不在地震棚里发霉死。
再说说积肥送粪,这对于85年甚至90年以前的中国北方农村人再熟悉不过的事儿,但是对于城里人或者是南方人,可能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所谓之送,就是我送你东西的送,粪就是农家肥,这叫粪。
我最小的时候,就是我刚记事儿没记事儿的时候,76/77年吧,我觉得那时候没化肥,农村种地都是粪。化肥应该是后来才有的,比如说79年80年左右才有的。
具体的我记不清了,即便有啊,我觉得那时候种地主要也不指着化肥,而是农家肥。
那时候还是走集体呢,就是生产队模式。每家每户自己积的那点肥,也就上自家的自留地或者是院子里的菜园。
而生产队的巨大粪堆,那简直就和小山似的。那时候一送粪,差不多就得送一个来月。但是那个具体的量,我也不知道多少,大约啊,我估计,得有几千方,就是把几千方粪拉到耕地里。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如果没化肥,那农家肥还管点用,但是作用真的不是很大。农家肥和化肥比起来,其功效,我估计,不及其五分之一也,真的。
我经历的农村生产队大锅饭就七八十来年,你想想78年改革开放83年分地,就是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了。
当年分地的时候我还记得,我们都近乎於绝望了。当年觉得,离开了集体,离开了生产队,离开了大锅饭,估计我们任何人都活不了。但是谁承想啊,分地第一年,大家就都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了。可能家里钱不多,但是吃饭,几乎都没问题了,从此彻底告别挨饿。其实也不是彻底,是告别几十年了,但是今后会不会挨饿,我觉得不好说。
分地之后,农家肥就自己积攒了。我父亲是攒粪高手,其实何为粪,你勤快,粪就多,你懒,粪就少。
所谓之粪,其实就是养俩猪,夏天一下雨,猪圈半尺深的水,那就得垫土对吧,不垫土,猪就潮死了。猪在猪圈里连拉带尿,再加上下雨的臭水,几个月,猪圈垫的土,就成肥料了。把肥料启出去,再垫新土,几个月后成肥料以后再如是,这就是猪粪。
牛粪也一样,也是给牛圈垫土,几个月成粪之后启出去然后再垫土再启粪,这就是所谓的农家肥。
我爸每年攒的粪,四四方方堆在院外。你要说多少方我不知道,但是每年过完春节就开始送粪,就是牛车拉粪往耕地里送,少的时候送3天,多的时候送六七天。
OK第四季就到这,以后的越来越精彩啊。
OK就到这,感谢大家!
25052025肥猪满圈於承
来源:北京作家肥猪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