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用自己的方式,把广东人那份“做人要实在”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多人。
他曾经是广州的名嘴,曾经也拍过戏,
以市井幽默风格和亲民形象深入人心,
被称为”市井才子“,他就是主持人阮星航。
他曾经和胡向真搭档,然而现在他开始做美食探店了,
好在没有浪费他那口才,
用一口地道的粤语和那份邻家大哥的亲切,
这一次是实实在在的融入市井中。
九十年代的广州,街头巷尾的收音机总是热闹非凡。
广州电台的直播间里,
阮星航坐在麦克风前,桌上摆着几页手写的稿子,
他用流利的粤语,讲着街坊邻居的趣事,
偶尔夹杂点冷幽默,逗得听众乐呵呵。
那会儿,他主持的节目像一盘刚出锅的肠粉,
软糯可口,带着熟悉的市井味。
听众来信堆满桌子,有年轻人吐槽生活琐事,
也有人分享做菜心得,他总能三言两语把话题聊得活泼又贴心。
那是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电台是广州人茶余饭后的精神寄托。
阮星航的声音,带着点痞气又不失温暖,
像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钻进千家万户。
他和搭档的配合天衣无缝,节目里聊到广州老街的美食,
讲到城中村的趣闻,听众总觉得他就像住在隔壁的大哥,
主持的《心水保姆》随手就能聊出大家的心声。
正是这份真诚,让他成了电台里的一抹亮色,
也为他日后的荧屏之路埋下伏笔。
从电台到电视,阮星航的路走得并不花哨。
九十年代末,他开始接演电视剧,
片场里总能看到他穿着简单的T恤,
背着台词本,认真揣摩角色。
有一部剧里,他演了个市井小人物,穿着老式背心,
嘴里叼着根牙签,举手投足间全是广州老街的味道。
导演喊“卡”后,他会蹲在一边喝口水,
和工作人员聊几句家常,脸上总是挂着笑。
后来,他又演起都市精英,穿着西装,
坐在高档办公室里,眼神却还是那股真诚劲儿。
无论角色是油滑的混混还是精明的白领,
他都能演得像模像样,观众看了觉得亲切,
觉得这就是身边的某个人。
他的表演不靠夸张的表情,
而是用细微的神态和语气,
把角色的灵魂勾勒出来。
在《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角色,也让人津津乐道。
荧屏上的他,像广州街头的霓虹灯,
亮得不刺眼,却总能让人多看两眼。
主持节目时,他也没放下那份市井气。
无论是生活类的访谈,还是趣味挑战的综艺,
他总能用粤语把气氛带得热热闹闹,
如《生存大挑战》、《相聚珠江》,
还有《粤讲越掂第三季》、《粤讲越掂第二季》等粤语益智节目。
观众爱看他讲段子,爱听他聊广州的吃喝玩乐,
因为他说的都是大家熟悉的味道,
像是路边摊的煎饺,简单却让人满足。
如今五十多岁的阮星航赶上了自媒体的浪潮。
他开始拍探店视频,背着个小背包,
穿梭在广州的老街小巷。
镜头里,他站在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前,
手里拿着个刚出炉的菠萝包,
外皮金黄酥脆,咬一口满嘴香。
他瞪大眼睛,语气夸张地感叹这菠萝包才一块钱,
性价比高得离谱。
说完,他还打包了一堆,笑呵呵地说要带回家给孩子尝尝。
这些视频没有花哨的剪辑,也没有刻意的摆拍,
但每条都火得不行。
网友看得津津有味,评论区里全是“店在哪”“我也想吃”的留言。
他探的店,都是广州人熟悉的老地方,
有的是开了几十年的小吃铺,有的是藏在巷子里的茶餐厅。
他吃得认真,聊得随意,
偶尔还会讲点店老板的故事,像是老街坊在唠家常。
他的视频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那股真诚劲儿,
像极了广东人吃早茶时的闲聊,轻松又暖心。
有一回,他在视频里夸了家蛋挞店,
说蛋挞一块钱一个,小巧精致,吃起来满口奶香。
镜头扫过店面,桌椅有点旧,招牌也有些褪色,
但他聊起这些老店的历史,语气里满是敬意。
观众看了,不仅馋了蛋挞,也馋了那份老广州的味道。
荧屏之外,阮星航是个低调的家庭男人。
他的家在广州一处安静的小区。
妻子是个气质优雅的女人,长相不输明星,据说是个富婆,
偶尔陪他出席活动,总是站在他身后,笑得温婉。
两人的婚姻低调而稳定,有网友偶遇后,拍下了他们的照片。
阮星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是个高大的少年,
眉眼间和他有几分相似。
小儿子活泼好动,特别爱吃甜食。
周末的早晨,他常带着小儿子去楼下的老店买菠萝包,
父子俩一人拿一个,边吃边聊,路人看了都觉得温馨。
他从不刻意在镜头前秀家庭,
但偶尔在视频里提到孩子,语气里满是当爹的骄傲。
有次在节目里,他带着大儿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子俩一起搭帐篷、做任务。
他跑前跑后,汗流浃背,却始终耐心地教儿子怎么完成挑战。
活动结束后,他拍拍儿子的肩,笑得一脸满足。
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是荧屏上的明星,
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忙碌却幸福。
阮星航从不觉得自己是大明星,
但他总想着用自己的影响力做点啥。
广州的社区活动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有一年,他在养老院表演了一场脱口秀,
讲的都是老广州的趣闻,台下的老人们笑得前仰后合。
表演结束后,他没急着走,而是陪着老人们聊天,
推着轮椅的老人去院子里晒太阳。
据说他还开了家影视公司,专门给年轻人机会。
片场里他常和新人演员分享经验,
教他们怎么放松地面对镜头。
圈里人都说,他是个愿意搭梯子的人,从不摆架子。
每年春节,他都会参加慈善演出,
舞台不大,观众也不多,但他每次都演得认真,
像是站在最大的剧场里。
这些事,他从不在镜头前多提,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这个男人骨子里有股热心肠。
他用自己的方式,把广东人那份“做人要实在”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多人。
无论是电台里的笑声、荧屏上的角色,
还是视频里的惊叹,他始终没变,
现在开始做美食探店,成了美食博主,
他依然是那个让老广觉得亲切的“熟面孔”。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