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古丽 | 人生由我!从新疆直达好莱坞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5 15:24 2

摘要:在《恶灵之门》中,她饰演“年轻陈阿婆”一角,这是她首次参演好莱坞电影,标志着她正式进入国际影视市场。

她曾获《加油!东方天使》全国五强及“最佳上镜奖”,并被世界华人协会授予“公益形象奖”。

在《堵车》中,她塑造了一位身份复杂、追求美好的“美丽天使”——橙子,这是她第一次饰演电影女主角。

在《青春荷尔蒙》中,她饰演直率美艳的都市女孩于晓曼,展现了年轻女性的成长与情感变化。

在《天机·富春山居图》中,她饰演带有神秘色彩的天蝎座魔女。

在《恶灵之门》中,她饰演“年轻陈阿婆”一角,这是她首次参演好莱坞电影,标志着她正式进入国际影视市场。

在《Quirk》中,她担任该片的制作人,探索独立电影的创作。

在《Ancient Chinese Secret》中,她聚焦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在国际视野中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多元形象。

从舞台到荧幕,从新疆到好莱坞,一路跨越山川湖海,她的故事诠释了热爱与执着、突破与成长、坚毅与果敢,如同新疆绚丽多彩的文化,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巴哈古丽·热合木吐拉,一位从新疆走向世界舞台的追光者。

热爱作帆 梦想初绽

巴哈古丽从小就对表演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别的孩子还懵懵懂懂时,她就已经开始热衷于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沉浸在人物研究的奇妙世界里。

或许,在那个时候,表演的种子就已经在她心中悄然种下。小时候在婚礼上跳舞的经历,更是让她感受到了舞台的魅力。

那种在众人目光下绽放光芒的感觉,让她对表演的热爱愈发炽热。

“大概在上初中的时候吧,我就希望自己能走演艺道路。”初高中时期,这个看似稚嫩却充满勇气的女孩,在心中暗暗立下了在旁人看来有些遥不可及的志向。

加之《破产姐妹》《生活大爆炸》风靡一时,让巴哈古丽对做演员更加向往,平日里也会在网上搜索有关好莱坞的相关信息。

在当时的新疆,演艺行业并不像如今这般火热,选择这条路的人寥寥无几。

大多数艺校毕业的学生,也只是回到新疆,在电视台或剧院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在当时选择演艺道路是不被看好的。

巴哈古丽的家人起初也难以理解她的选择,周围的亲朋好友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指责声此起彼伏,“怎么能让女孩子做这个行业呢?”

面对外界的诸多质疑声,巴哈古丽的父母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反复确认她的心意,“这个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不管追问多少遍,女儿的回答依旧十分坚定。尽管他们内心有些担忧与不解,但并没有打击阻拦,而是选择默默支持她。

这份理解与支持,成为巴哈古丽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艺考,是巴哈古丽演艺之路上的第一道关卡。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巴哈古丽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北京的航班,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去完全陌生的地方,然而她并没有害怕,眼中满是好奇。

凭借一腔孤勇,她站在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招考现场,却被告知那一年没有新疆的招生名额,每四年才会招一次新疆班。

随后,她转战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这里的考试一共分为三轮:表演、台词和专业理论,“在考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感到新鲜,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欠缺,以及口音上的不规范,同时也对艺考的内容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有了这次的经验后,巴哈古丽对症下药,全力备考。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叔叔的一通电话,让她得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招收新疆班。于是,她马不停蹄地前往乌鲁木齐参加面试。

经过三四轮面试之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被西南民族大学正式录取,她的演艺梦想在此刻扬帆起航。

步入大学后,巴哈古丽为实现自己的演员梦,拼尽全力。为纠正自己的口音,除台词专业课的练习外,她还给自己加码:周一至周五每天早起晨练,规范发音。

练得多了便形成了肌肉记忆,长此以往,巴哈古丽的口音与台词功底日渐成熟。在每一次的练习里,巴哈古丽都会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直到现在,她依旧坚持早起晨练,这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之所向 踏梦前行

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巴哈古丽报名参加了《加油!东方天使》,这是一档大型女性综艺选秀节目。

当时的她,只是单纯地想在舞台上表演,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

然而,这个无心之举却成为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巴哈古丽一路高歌,晋级全国5强。

现在回想起来,巴哈古丽依旧觉得这是一段很奇妙的体验。

以往都是在舞台上跳舞和表演,这回她又多了唱歌的体验,当伴奏响起、聚光灯下、观众欢呼,都让巴哈古丽心潮澎湃。

之后经纪人问她是否愿意在音乐方面进行尝试时,巴哈古丽的回答依旧是,做演员。

“现在的你们就是一张白纸,可以无限地去创造,多去研究人物及其关系,只有深入地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

也许现在学到的东西不一定立马就能用上、就能见效,不要着急,慢慢去研究和学习,不断积累,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时的评委李谷一、王中磊对新人演员的中肯建议,一直烙印在巴哈古丽的心里。

节目结束后,电影、演出、综艺的邀约纷至沓来。面对这些机会,巴哈古丽却更倾向于挑战自我,而不仅仅是追求热门或高收入的项目。

对于她来说,每一份新工作都是一次成长历练的机会,她想要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己。

《堵车》是巴哈古丽首部担纲女主角的电影作品,“第一次出演女主角还是很紧张的,因为故事和场景很多,台词量也就相应很大。”

当时和她对戏的吴镇宇老师看出了她的不安,便先把剧本放一边,开始和她聊天。从家乡到梦想,从生活到工作,轻松的氛围让巴哈古丽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下来,更好地进入了角色。

另一位影响深刻的人,是该片的导演阿年。

当时导演给巴哈古丽布置了一个作业,每天拍完戏后要回去写日记,记录镜头内容、人物关系,或者是片场的所见所闻,时间充裕的话,还会让她在片场进行交流分享。

那时候的巴哈古丽对导演的这一硬性指标充满不解,每天拍戏就已经耗费了大部分心力,为什么还要写这个东西?

直到她去美国学习深造时,才大为受益。因为有这样的先决条件,让她在梳理故事脉络和分析人物关系上信手拈来。

在多部作品中对不同角色的淬炼,让巴哈古丽的演技日臻成熟。

经纪人也为她争取到更广阔的演艺平台——重量级电影项目《天机・富春山居图》。

凭借出色的试镜表现,她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神秘冷艳的“天蝎座魔女”一角。

在拍摄片场,巴哈古丽遇到了刘德华、佟大为、张静初、林志玲、斯琴高娃等多位演艺界的大咖,在和他们的相处中,巴哈古丽最直观的感受是轻松。

“他们作为演艺界的前辈不会刻意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在休息等空余时间,更多的是看书或是看电影,不断地充电学习,研究表演细节,你可以与他们平等地对话,交流与学习。

做演员其实说白了就是做人,如果你想快速成长,就去对标这个行业里的优秀标杆,看他们在关注什么、学习什么、研究什么。”

《天机・富春山居图》作为中美合拍的电影,自然会接触到美国的制作团队。

巴哈古丽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对美国的影视行业逐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加之心里一直有个“好莱坞梦”,让她萌生了赴美留学深造的想法。

遵从内心的声音,巴哈古丽在该片杀青之后,便踏上了赴美求学路。

当时的申美签不像现在这般便捷,需要提前电话预约,去柜台缴费,在面谈时递交纸质材料,行政审查的流程也比较慢,有时甚至没有明确的处理时限。在等待的过程中,巴哈古丽更多的是憧憬。

刚到美国时,巴哈古丽又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她的英语水平尚不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与学习需求,但她毫不畏惧。

落地美国的第一天,她就把手机模式换成全英文,逼着自己去学习。备考纽约电影学院的过程并不顺利,尤其是TOEFL考试,连战三次才顺利上岸。

留学期间,巴哈古丽半工半读,不仅在餐厅、服装店工作过,还卖过手机。

在那些日子里,她也曾不住地自我怀疑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我当时就没给自己留退路,内心坚定就要做这一件事情,我还是热爱电影,不会去改行!

所以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怎么苦再怎么累,你还是会觉得值得。”内心深处对梦想的执着让她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最终获取了纽约电影学院电影制片和娱乐法专业硕士学位。

“年轻人必须有几次跳出舒适圈,直面生活的勇气。”赴美留学让巴哈古丽实现了二次蜕变,她坦言就算是40岁也会做同样的选择。

“在熟悉的地方,我们永远都在扮演一个角色,但很少去真正面对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所以在异国他乡,你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了解自己,更多时候,你面对的不是眼前的困难,而是眼前的自己。”

纽约电影学院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巴哈古丽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挑战自己。

在作品的创作与呈现上,她将国内的内敛与国外的发散相结合,取其精华,形成新颖的创作灵感,从而打造专属的作品风格。

这也为她赢得了好莱坞的入场券——加入奥斯卡奖得主卡梅隆的主创团队。

凭借出色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巴哈古丽仅一年就晋升为Associate producer(联合制片人),主要负责选剧本、导演和演员等工作。

即便已经完成了儿时的梦想,她仍然一刻不敢松懈,时刻都保持学习的状态。

“每次创作前你最先要说服自己,为什么你要讲这个故事?为什么你要拍这部电影?”先期的导向很重要,这是卡梅隆团队教给巴哈古丽的重要一课,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让她对影视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她看来,国内外影视圈在产业模式、创作风格、审查制度和明星/IP运作等方面各有不同。

国外在完善工业化流程、增强创作自由、优化IP长期运营方面更有优势;而国内更擅长挖掘传统文化、发展互联网 + 影视模式、提高商业化效率。

综合双方的优势,为她未来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好莱坞三年的学习与历练,让巴哈古丽有了新的目标,“希望有一天可以写自己的故事、拍自己的电影、演自己的角色。”

经过深思熟虑,巴哈古丽选择离开卡梅隆团队,去追寻自己的电影梦想。

刚离开时,她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毕竟放弃一个好职位意味着跳出舒适圈,迎接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但她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因为她坚信,只有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突破舒适 重塑自我

回顾巴哈古丽的演艺生涯,每一个角色对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她也不断在各类挑战中拔节向上,突破自我。

“剧组会提供很多人物选择,我每次都会尝试挑战不同的角色,找到我和这个人物的共同点,结合剧本去代入、去揣摩、去钻研,让自己和角色合二为一。

我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这个人物也在塑造我。”

电影《堵车》作为巴哈古丽的银幕首作,在其演艺生涯中扮演了从选秀偶像向专业演员转型的关键跳板。

她饰演的“橙子”是串联多重叙事线的核心角色。作为首登大银幕的非科班演员,巴哈古丽以素颜出镜贴合角色的自然纯真,在与吴镇宇、陈志朋等资深演员的对手戏中,通过眼神与肢体语言的细腻处理,展现角色在恐惧、怜悯、挣扎等复杂情绪间的张力。

为打破选秀歌手的刻板印象,巴哈古丽提前研读剧本并静心钻研表演细节,在各类场景中切换自如,尤其通过“静默倾听”“含泪颤抖”等微表情,赋予角色层次化的情感表达。

当面临舆论争议与文化差异的挑战时,她以西域风情与都市题材的融合演绎,完成从歌手到演员的关键转型。

“橙子”一角不仅成为影片的视觉符号,更以跨文化的表演实践,为少数民族演员参与主流影视提供了差异化范本,展现了角色适配与类型片突破的可能性。

然而作为少数民族演员,巴哈古丽在早期的演艺中并不顺遂。由于当时少数民族编剧较少,关于少数民族的故事也不多,她常常受到固定形象的限制,在选角时也不被优先考虑。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拓展戏路。她积极与导演、编剧沟通,用实力打破偏见,

“我始终保持信念,相信自己的价值,不因外界的限制而妥协,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偏见,让更多人看到少数民族演员的多元化和可能性。”

如今,巴哈古丽又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从演员向导演转变,逐渐迈向独立创作。

刚开始的时候,她因演员出身,并不被看好,依旧被质疑。

然而也正因为有演员的经历,她才能够快速洞悉演员的心理,看出他们的困惑与担忧,与之共情,从而给予最直接有效的沟通与指导。

她导演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展现女性视角和人文关怀。在她看来,女导演有着天然的优势,她们可以用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去讲述故事。

同时,她也希望观众能从作品中汲取力量,获取惊喜。

将老电影《十二木卡姆》拍成迪士尼版本的大制作音乐剧是她未来的计划之一,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新疆非遗的魅力与国际舞台相结合,向世界发出新疆好声音。

同时,她将继续筹备《爱在破碎时》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并计划未来能参与歌舞剧的创作与演出。

歌舞剧相较于影视剧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需同时驾驭“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项核心技能,例如边跳复杂舞段边完成高难度唱段,对气息控制、肢体协调和情绪表达要求苛刻。

一个完整的剧目通常会持续2-3小时,不仅需要演员全程保持高强度体力输出,还要拥有团队协作、情感快节奏转换、随机应变等多维能力。

难度越大,挑战越大,惊喜也就越大。

“在不同的挑战中认识自己、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不要害怕犯错,那是成长和学习的好时机,但也不要总是犯同一个错误,及时归纳总结,才能朝着目标更进一步。”这是巴哈古丽追梦路上的心得。

此外,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去吸纳更多的知识养分也很重要,“理论+实践”的双效结合是成长的加速器。

在科技浪潮加速迭代的当下,巴哈古丽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姿态——她自有一套应对时代变革的独特秘诀。

“关键是持续学习,紧跟技术潮流,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例如时下爆火的AI技术,她认为可以借助它提升效率、辅助创作,但人类的创意和情感表达是AI无法替代的。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平山海跌宕。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巴哈古丽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着更多追梦人的路,给予他们慰藉和力量。

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只要有坚定的信念、赤诚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未来已来,奔赴热爱。此刻,巴哈古丽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书写着属于自己人生的又一新篇章。

来源:我从新疆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