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逝世:她的家庭照片、银耳汤和母亲评剧,记录了一代人温度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5 15:03 2

摘要:她出生在一个很有秩序的家庭。父亲是无锡人,本该在江南过完一生,却因娶了青岛的姑娘,北上落户。从此“倒插门”,在丈人街坊中默默打拼。那会儿的中国男人,婚后愿为妻子离乡的并不多,尤其在北方。

5月17日清晨,青岛的天还没完全亮,朱媛媛走了。没有热搜炸裂,没有艺人围追悼文,一如她这些年沉静不争的模样,像水一样地退场了。

有人说,朱媛媛不是当红,所以这场离开才格外静。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从不喧哗,也从不为留名而演戏。

她的生命轨迹,从来都没有波澜壮阔的标签,但却是一段最贴近中国中产家庭真实质地的隐秘光影。

她出生在一个很有秩序的家庭。父亲是无锡人,本该在江南过完一生,却因娶了青岛的姑娘,北上落户。从此“倒插门”,在丈人街坊中默默打拼。那会儿的中国男人,婚后愿为妻子离乡的并不多,尤其在北方。

山东大学社会学的一项婚迁数据里提到,1980年代跨省婚姻中,仅13%的男性选择“从妻居”,而她的父亲是其中之一。

据青岛晚报2019年一则关于“绿宝石婚”的专访中提到,这位父亲身高近一米八,花白头发、身体硬朗。母亲皮肤白皙,年轻时爱穿旗袍,是典型的江北气质美人。老两口结婚四十年,极少红脸。他们婚姻的模样,不是偶像剧式的炽热,而是热水瓶似的常温保温——不烫,但从未冷过。

朱媛媛排行最小,上有姐姐哥哥。哥哥后来成为职业画家,是山东艺术学院出身。家中那张1998年拍的全家福,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照的。

那年她24岁,刚进剧组,穿着风衣站在父母中间笑得羞涩。照片拍得不讲究,背景是落满尘的窗帘和一盏吊扇,但穿着、神态都透露着那年代难得的“从容”。

这张照片并不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而是一直压在她无锡亲戚家的五斗橱玻璃下。是一个叫@无锡小余的网友在家中收拾时偶然发现的。他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这是家族中某个‘文化干部’的家,一看才知道是我舅舅的姐姐一家。

在那个很多人家庭还在为温饱拼命的年代,她的家已经可以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哥哥画画,父母支持;她学戏,没人反对。在同龄人被安排去技校、厂矿的年纪,她成了北京的戏剧学院学生。

当年班里最“安静”的学生,就是她。中央戏剧学院1992级的老师回忆,朱媛媛台词过关、肢体一般,不爱抢镜,反倒成了毕业后最早出名的几位之一。一地鸡毛,贫嘴张大民让她一夜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在东北和山东,那种不矫情的贤妻”气质被很多中老年观众认定为“自家人。

她母亲常说,媛媛是我们家的镜子。”不只是长得像她,连说话的声调也一样。她妈妈年轻时曾在工会演出评剧,会在厨房边洗菜边吊嗓子,唱红娘唱得有模有样。朱媛媛成名后,母亲居然模仿她的角色声线,一边演一边笑,像是圆了某个几十年前没说出口的梦。

她不嫌母亲幼稚,反倒用录音笔录下母亲唱段,回家听着笑。她曾在《人物》2007年专访里说过:“妈妈那会儿太有意思了,她演完还问我‘我是不是可以去你剧组串场’。”那笑声是真实的,是一个女儿在成人后重新理解母亲的喜剧时刻。

但不是所有时候都笑。她查出病的那年,是2019年。当时她还在拍戏,剧组里没人知道她已经接受了初步治疗。她不说,也不想媒体知道。知情的熟人告诉记者:她就一个要求,别用‘坚强’两个字说她。

她和丈夫辛柏青婚后多年育有一女。女儿出生那年,她正好接到电视剧《推拿》的邀约,她没接。那是她首次对职业做出让步。很多人觉得她是慢下来的,其实她是转了个方向。

她的慢,不是停,是将更多生活堆到家庭那头去。她说,最幸福的时刻,不是领奖,不是演完一场鼓掌。而是晚上九点回家,看到父母留的酒酿汤圆荷包蛋,一边吃一边刷手机发呆。她曾在朋友圈写:“我不爱发朋友圈,是怕扰了这种安静。”

2021年她病情加重,仍在坚持治疗,但始终未公开消息。她曾对闺蜜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哪天人还在,微博上已经开始缅怀我。”所以她最后的几次公开露面都是陪孩子参加活动,低调得像邻居阿姨。

她去世后,很多人发她早年的照片,有一张是她站在妈妈旁边,穿着白衬衫,脸笑得略僵。那张照片的评论里,有网友写道:“她长得太像妈妈了,活得也像。”而有人悄悄补了一句:“走得也像。安静、不扰民。”

她的家庭没什么传奇,没有财产纠纷、没有兄弟反目,也没有媒体炒作的演艺圈家族恩怨。就是普通的一家人,慢慢地养孩子,慢慢地照顾老人,慢慢地送她走。

她父母还在,还健在。如今失独,像一把慢刀从心口划下。她的孩子还小,还在长。这些留下来的人,要怎么走出这场静音的暴风雪,没人知道。

但能确定的是,朱媛媛走了,带走了一段中国中产家庭最完整、最克制、最沉默的生活剧本。

她没有留下人生感悟或治病心得,甚至没留下一封信,但她留下的是一个活过的样子——

在爱里长大,不抢、不吵、不夺、不伤人,也不被伤。

她就那样,清清淡淡地演完了她的角色,然后谢幕,退场。

愿每一个还活着的人,也能在人生某段时光里,喝到那一碗银耳汤,哪怕只是在梦里。

来源:發發人间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