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爷叔王汝刚:从车间厂医到喜剧大佬,72岁还在“搞事情”!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5 14:31 2

摘要: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要是问老克勒们“谁最能把人笑出眼泪”,十个人里九个都会提王汝刚。这位马上要过60岁本命年的滑稽戏“扛把子”,最近又整了个大新闻——连任国际说唱艺术联盟副主席!领奖时他直乐呵:“这两天美国、澳洲的电话都打爆了,敢情我这名号在国外也有人知道?”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要是问老克勒们“谁最能把人笑出眼泪”,十个人里九个都会提王汝刚。这位马上要过60岁本命年的滑稽戏“扛把子”,最近又整了个大新闻——连任国际说唱艺术联盟副主席!领奖时他直乐呵:“这两天美国、澳洲的电话都打爆了,敢情我这名号在国外也有人知道?”

从厂医到笑星:一场“意外”改写人生剧本

说起来,王汝刚干滑稽戏纯属“误打误撞”。1976年,在江西插队的他好不容易回到上海,成了表带厂的厂医,每月工资才36块。日子虽然安稳,但心里总痒痒——毕竟从小就泡在弄堂口听滑稽戏,在厂里还是文艺骨干,逮着机会就给工友们表演。

有天路过虹口区文化馆,看到门口贴着招业余演员的告示,他抬腿就报名了。在滑稽戏《满意不满意》里,他演的“小无锡”原本就三句台词,结果硬是被他临场发挥出花来,把台下观众逗得直拍大腿。这一演不要紧,直接被滑稽界大佬杨华生、笑嘻嘻盯上了。

两位大师风风火火跑到表带厂“抢人”,拍着胸脯保证:“小伙子,等剧团恢复,保准带你一起演!”可他爸当场就急眼了:“咱家祖祖辈辈都是正经工作,哪能去干‘卖笑’的营生?当医生多稳当!”关键时刻,杨华生和笑嘻嘻亲自登门,陪老爷子从家长里短聊到人生理想,最后撂下话:“您就把儿子交给我们,亏待不了!”

就这样,王汝刚脱下白大褂,跟着剧团跑起了场子。刚开始那日子别提多苦了,冬天演出没厚衣服,冻得直打摆子还得在台上逗乐。但他咬牙坚持,白天跟着师父们学怎么逗观众笑,晚上窝在后台琢磨表演,笔记本写满一本又一本。

靠一句口头禅火遍上海滩,这场演出直接封神

要说王汝刚真正“爆火”,还得提1987年的广播剧《滑稽王小毛》。那句“啊哟喂,我是滑稽王小毛”,一夜间成了上海人的“接头暗号”。节目开播后,每天傍晚六点,家家户户准时守着收音机,收听率直接断层第一。更夸张的是,观众来信像雪花一样飞,有人寄信只写“上海王小毛收”,居然真能送到他手里!

但王汝刚心里清楚,光靠声音还不够。1988年龙年,他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在“小滑稽迎龙年”演出里,一人挑大梁演了两出重头戏。美琪大戏院座无虚席,他在台上插科打诨,观众笑得前俯后仰,散场后还堵着后台要合影。第二天,《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全版报道,直接把他送上上海滩“顶流”宝座。

当团长那些年:带着剧团“讨饭吃”

2000年龙年,王汝刚突然被任命为剧团团长。接到任命书时,他看着账上的“赤字”直发愁——剧团穷得叮当响,工资都得自己挣。他咬咬牙立下规矩:“就算出去借钱,工资也不能少发一分!”

那段日子,他带着演员们全国各地“找饭吃”。最夸张的时候,一年演了700多场,平均每天两场!去嘉兴演出,车半路抛锚,下着大雨大家急得直跳脚。王汝刚二话不说,站在路边拦车,愣是搭了三辆“顺风车”才按时赶到。浑身湿透就上台,没想到观众更买账,掌声响得震耳朵。

为了培养新人,他自掏腰包办比赛;为了拉赞助,他陪着笑脸四处求人。有人劝他:“都这么大腕儿了,何必这么拼?”他总说:“滑稽戏是上海的魂,我得让它一直活下去。”

72岁还在收洋徒弟:要把上海笑声传到国外

如今72岁的王汝刚,退休生活比上班还忙。上个月刚收了个德国徒弟刘辉——这位在德国大学当老师的上海老乡,居然在欧洲教老外说相声、演滑稽戏。王汝刚笑得合不拢嘴:“好啊!咱们滑稽戏就得多来点‘国际纵队’,把阿拉上海的快乐传到全世界!”

最近《繁花》带火了沪语,王汝刚乐开了花:“总有人说上海话要‘失传’,这下打脸了吧?”他常念叨,滑稽戏就像上海的“活地图”,没了方言这门艺术就没了根。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写出让年轻人笑到肚子疼的新戏,让00后也爱上这门老手艺。

从车间厂医到喜剧大佬,王汝刚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好艺术,永远藏在老百姓的笑声里。今年龙年,咱们就盼着这位“老顽童”,继续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