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赋能:微短剧与电影的融合创新发展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5 14:02 2

摘要:近三四年的时间,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现象级变革——微短剧以黑马之姿异军突起,构筑起贯穿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网络文艺乃至国际传播的全域文化景观。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大众文艺形式,微短剧的诞生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植根于传统影视艺术的土壤之中。从短剧的即时性、网络电影的灵活

近三四年的时间,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现象级变革——微短剧以黑马之姿异军突起,构筑起贯穿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网络文艺乃至国际传播的全域文化景观。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大众文艺形式,微短剧的诞生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植根于传统影视艺术的土壤之中。从短剧的即时性、网络电影的灵活性、电视剧的连续性到电影的叙事深度,微短剧汲取了多元影视基因,形成了一种“单集时长从几十秒至15分钟,具备完整叙事结构与连续情节脉络的数字化文艺产品”。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微短剧用户总量突破6亿大关,下半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101.7分钟,较上半年增长23.6%。而且微短剧海外传播也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全球短剧应用中,超60%的内购收入属于中国企业,并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2024中国短剧出海商业生态观察报告》)。由此可见,无论是微短剧用户量,还是市场规模,抑或海外发展情况,都表明微短剧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正在以“星星之火”的态势“燎原”现阶段整个中国影视产业,从中国影视行业的“附属品”进阶成为独立内容品类,倒逼影视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加速影视业态融合发展的深层变革。

同时,微短剧并未完全跳脱出传统影视,而是在产业格局、叙事美学、政策创新以及未来生态等层面与文艺发展的“排头兵”——电影形成双向赋能的状态:电影为微短剧提供美学范式与技术积淀,微短剧则以轻量化创作、实验性叙事和敏捷商业模式反哺电影产业,推动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创新突破,共同助力新时代中国文艺向前、向上、向好发展。

范式调整:

中国影视产业格局的重构与扩容

《2024中国剧集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微短剧备案数量达到2653部,较2021年的398部增长600%,同年度电影备案量为2975部。广电总局数据也显示,2025年1月至3月,全国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颁发发行许可的国产网络剧片共367部,微短剧占其中145部,网络电影占37部。这种数量上的明显差异化对比标示着中国影视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形成三大创新维度交叉驱动的变革图谱。第一,人才流动间的跨界创作。近几年来,大批传统电影从业者涉足微短剧创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著名导演周星驰联合抖音开发的“九五二七剧场”,制作了微短剧《金猪玉叶》《金猪玉叶第二季》并分别于2024年6月和7月在抖音上映,取得了总播放量超3亿的好成绩;王晶执导的《亿万傻王子》作为港剧再创新的出发之作,播出第一周,播放量达到780万。资深电影导演的这种“换方向”创作与佳绩,增厚了微短剧的内容内涵,也拓宽了微短剧的创作维度。第二,技术普及与物质共用成为微短剧与电影融合发展的又一表现。随着虚拟制片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一些轻量化设备成为电影与微短剧共用主力机型,一些数字资产也在不同影片中延展了使用的有效性,既提升了资源的复用率,也压缩了制作成本。第三,传统影视企业入局加速微短剧向更高层面晋级。华谊兄弟成立的“火剧厂牌”,芒果TV推出的“大芒剧场”,快手的“星芒短剧”等平台,都在为微短剧开辟更宽广的发展平台的同时,更是将质量把关、精品呈现、资金支持、专家加入等作为微短剧创作的进路与目标,也带动了诸如横店影视城等影视基地服务模式向“轻型化、数字化”转型,共同为微短剧与电影的融合发展提供新型制作生态网。

叙事实验:

微短剧与电影的内容共生和跨界融合

虽说微短剧对影视产业冲击巨大,但微短剧与电影通过内容互文、叙事创新与跨界融合等方式,打造出协同共振的创作生态。一方面,微短剧与电影形成了内容互文与叙事对话。比如《大话西游》的衍生微短剧《大话·大话西游》《雄狮少年》的衍生微短剧《超越吧!阿娟》《孤注一掷》的衍生微短剧《变相游戏》、衍生微短剧与电影同名的《刺杀小说家》等都突破了传统原片长视频的线性叙事,采用“跳脱”“加速”“闪回”等空间叙事方法与电影文本形成互文对话,这种互文互动不仅拓宽了影视创作维度,延长了电影的长尾效应,也催生出院线电影与微短剧协同重述的新型影视创作模式。

另一方面,电影竖屏叙事的形式突破。近年来,传统电影导演也积极探索竖屏语言,比如国内首部竖屏电影《烟火人间》,通过收集竖屏题材内容,经过剪辑编辑,形成“全屏”式放映,让87条不同平台的短视频片段最终呈现出连续的,以“衣食住行家”为主题的完整纪实影像,这不仅是竖屏创作的大银幕首秀,也使得竖屏形式突破了体裁限制,参与到具有较高创作难度的电影创作之中。

再者,微短剧的跨界融合也为我国影视产业的扩容输入了新鲜血液。2024年1月,广电总局牵头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迅速打开了微短剧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微短剧与文旅、微短剧与法律宣传及“AI+微短剧”等表现形式更新了微短剧的内涵范畴,也使得多个旅游城市凭借微短剧出圈、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得到了宣传与普及,AI技术的大量应用也将玄幻神话、未来科技等内容清晰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跨界发展的微短剧再一次深描了自己的姓名。可以说,微短剧这种向电影看齐并进行的“内容为王”的发展转化、跨界融合及电影竖屏创作的创新突破,都使得微短剧与电影双向互动的力度再一次加深,形成了“电影筑基,微短剧延展,微短剧与电影双向赋能”的新型产业生态。

管理创新:

中国特色影视管理体系的前路探索

在微短剧与电影深度融合的产业变革中,在监管框架的创新性调试及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扶持的背景下,微短剧与电影双向赋能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助力兼具规范性与包容性的中国特色影视产业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2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等在内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了对微短剧的监管与扶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实践,形成兼具包容性与规范性的监管框架。对于微短剧的审查也是基于电影审查的众多经验而进行的迁移,广电总局颁布的“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将微短剧分为重点、普通、其他三个层次,而后针对差异化、精准化、管理优化等分级审核流程进行各类短剧的审核。此外,微短剧“持证上岗”的要求也提高了其上线门槛,即各网络平台、小程序、App等播出、推送、转发的微短剧都需带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这种更为规范的监管制度,既确保微短剧的播放安全,也为观众营造了良好的观看环境。

另一方面,深化微短剧艺术创作、产业发展等的扶持力度。其一,2024年,广电总局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政策;2025年年初,印发《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后又在2025年的工作重点中,将“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列于重点工作首位……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将微短剧的未来发展定位于创作出更为精良、更能够经得住市场考验及更加能够满足用户观众需求的作品,以此成功激活新时代中国文艺“千行百业”的连接活力。其二,各个平台协同发力,共同挖掘微短剧的发展潜力。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短剧里看中国”“中国精品微短剧创投融媒体行动”“中国精品微短剧产业暨全屏矩阵联盟”、《CMG首届中国微短剧年度盛典》等计划、平台、节目,集中力量强化微短剧的创作风潮并扩大传播矩阵。随后,湖南、江苏、上海、黑龙江、陕西、重庆、四川等各地电视总台、电视台、卫视等也相继推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微短剧相关计划、项目等,扶持各地微短剧发展、成熟、壮大。其三,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于2024年发布的“首亮微光”2.0扶持计划及今年3月第二届上海微短剧大会启动的微短剧“繁花”计划2.0等具体扶持政策,不仅为微短剧提供了资金支持、专家指导等服务,还在项目孵化、流量扶持、区县协拍、宣传矩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使得微短剧创作得到了多重保障。

生态共建:

构建影视共同体的协同生态

在当下数字文明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微短剧与电影的协同发展也正从简单的业态互补迈向深层次的生态系统发展,这种变革体现在构建“内容—技术—经济—文化”四位一体的影视共同体的两两双循环的理念之上。

首先,内容—技术双循环。微短剧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整,更多地朝向优质内容的开发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方向发展,微短剧与电影的融合既是实现场景、角色、特效资源的跨项目调用的相互促进,也是推广虚拟制片标准化流程,扩大数字资产使用权限,进行微短剧与电影互动互通互进式的协同合作,进而降低了行业整体创新成本的同时,助推具有中国影像标识的中国技术标准的确立。其次,经济—文化双循环。抖音推出的“辰星计划”、红果短剧推出的“果燃计划”、爱奇艺“微剧场”和“短剧场”、腾讯上线的“火星短剧社”小程序、百度推出的“百剧计划”等都在孵化优质、精品微短剧的同时,有意打造微短剧文化网络圈层,让微短剧的经济效益得到延长。再者,海外—本土双循环。《霸道总裁的契约新娘》《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一梦枕星河》《有种味道叫清溪》《梅花香自苦寒来》《长公主在上》《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微短剧通过Tik Tok、Reel Short平台、新加坡媒体平台、马来西亚电视媒体平台等的播放,掀起了微短剧海外传播的热潮,中式内核故事,通过叙事共情、中国美学、共创合作、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架构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进而提升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不仅使得中国微短剧产业迎来了海外发展的契机,也进一步推动中国微短剧企业与海外制作团队合作,从而产生了“小切口—大叙事—合作共赢”的新型文艺对话方式。

综上所述,微短剧与电影的双向赋能,既是技术革命催生的产业进化,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微观投射。从范式调整到叙事实验,从政策创新到生态共建,二者的“合谋”不仅影响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逻辑,更开辟了全球化时代内容竞争的新赛道。未来建议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与文化传播等领域进一步聚焦,实现更深层次的跃升发展。第一,在内容创作方面,深耕垂直领域,强化IP全链路开发。结合用户分众化需求,探索各类题材的垂直细分,如开发“微短剧+非遗”“微短剧+科幻”“微短剧+现实题材”等主题,增强内容的专业性与共鸣感;进一步开发电影与微短剧的IP联动机制模式,例如通过微短剧试水新IP市场反馈,再反向孵化院线电影。第二,在技术创新方面,强化AI驱动的个性化创作,探索AI根据用户偏好生成定制化微短剧。第三,在商业模式方面,建立“内容+消费”模式,进一步开发微短剧的“周边效应”,借鉴直播带货模式,将微短剧情节与商品场景深度绑定,实现“即看即买”的消费转化。第四,在文化传播方面,以“微叙事”传递中国美学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微短剧的轻叙事承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打造“小而美”的文化外交载体。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来源:综艺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