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一位普通网友的留言,而是朱媛媛中戏93班的班长——王千源。
“她同学们怎么还没发声?”
“难道关系不好?”
“同学情谊就这样?”
但谁也没想到,在她走后的第六天,一行字打破了外界的误会。
“你安息,我永念。”
这不是一位普通网友的留言,而是朱媛媛中戏93班的班长——王千源。
短短几个字,不煽情,不造作,却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了他们这群老同学的心。
一句“永念”,也终于让外界明白,那些沉默,不是冷漠,是太重,太痛,才说不出口。
算一下时间,2019年的时候,朱媛媛就被确诊癌症。
但她选择了不告诉外人。
2020年拍《送你一朵小红花》,她演的是一个抗癌母亲。
现实和角色,竟然不谋而合。
她在戏里鼓励儿子:“失去是常态,活着才是反击。”
她在戏外,也在用生命反击。
五年,她拍了六部剧,演了十二个母亲角色,几乎每一个都让人泪奔。
而她自己,正在用尽全部力气,和病魔交手。
她没有在任何一个片场叫过苦,连最普通的工作人员都说:
“她像个姐姐,从来不摆架子。”
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最好的表演留在了镜头前,把最痛的部分藏进了生活里。
很多人看到她讣告第一反应是:
“她好眼熟啊!”
“哦,我知道她,她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媳妇!”
她不是流量明星,不上热搜,不开直播,不蹭话题。
但她演的角色,都像是生活里真实的人。
她不靠炒作出圈,只靠角色留下记忆。
姚晨曾说:“我能拿影后,是她托着我演出来的。”
冯远征说:“她是国家话剧院最稳的底牌。”
连李雪健老师都亲笔写下:“艺情永存。”
她的离世,让人重新开始思考:演员究竟是该演红自己,还是红角色?
朱媛媛的讣告,是在5月21日由丈夫辛柏青发出的。
那时,距离她真正离开,已经过去整整四天。
她走得安静,连最亲密的朋友都没收到任何预警。
连跟他在一个剧组拍戏的黄晓明都说:“她前几天还在片场,谁能想到……”
而就在大家纷纷发声悼念的时候,最沉默的,是她最熟悉的那群人——
中戏93班。
整整六天,几乎无一人开口,评论区炸了。
“这是一个班级的冷漠吗?”
“朱媛媛的人缘真的那么差?”
但真相永远在细节里。
就在大家不解的时候,网友偷偷发现——
李乃文早在凌晨改了头像,一支白色蜡烛,配文:“今天的表93,有泪,无语。”
唐旭也换了蜡烛头像,发了一句:“今日小满,人生未满。”
没有直说,但每个字都扎在心口上。
而刘敏涛,什么都没发,只是悄悄把自己的昵称改成了“刘敏涛93”。
就是这个数字,成了她对朱媛媛最深的纪念。
朱媛媛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麻烦别人。”
连生病五年都没有告诉任何人。
拍《造城者》的时候,她咳得说不出话,大家以为她感冒。
没人知道,那是她生命倒计时的最后几周。
她走后,辛柏青也说了:“她希望一切从简。”
于是,他们选择了最不打扰别人的方式,悄悄告别。
没有花哨的长文,没有痛哭流涕的视频,只有一张张纯白的蜡烛头像,在静默中点亮。
他们不是不痛,而是选择用她喜欢的方式,体面地告别。
没有热搜,没有流量,没有“蹭一波悼念”的操作,只有沉默,只有尊重。
第六天,沉默终于被打破。
王千源发了一条简短的动态:“亲爱的媛媛,32年同窗情,你安息,我永念。”
没有配图,没有视频,只有文字。
但就是这几个字,引爆了整个评论区。
“这句‘永念’,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原来他们不是不痛,只是痛得太深。”
32年,他们从青涩入学到各奔东西,从舞台剧跑龙套,到金鸡百花领奖台。
如今,一个人先走一步,留下的,只剩“永念”。
当年一起煮泡面、背台词的日子,早已融进了他们的骨血。
一句“永念”,像是把一整个青春,折叠进了这句话里。
中戏93班没有集体发文,没有拉横幅,没有拍视频悼念。
但他们做了另一件事:
发起设立“新芽戏剧奖学金”,资助那些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的年轻人。
把悼念变行动,把记忆变希望。
这样的举动,比任何一句“怀念”都更有分量。
真正的告别,从来不靠热搜,而是靠行动。
朱媛媛没留下“遗言”,也没开“追悼直播”。
她只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把最好的自己留在了银幕上。
她的离开提醒我们,娱乐圈不止有热搜和话题,还有一群人,用沉默证明真情。
中戏93班的静默,不是冷漠。
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体面的送别。
有时候,沉默的背后,是最深的爱。
来源:竹影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