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狂野时代》入围戛纳决赛,胜算几何?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8:57 2

摘要:戛纳见证了世界电影在二战之后的迅猛发展,为全世界电影人的优秀作品,提供了褒奖、交流的平台。

2025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

5月13日,第78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开幕。

它与德国柏林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并称欧洲三大电影节。

戛纳见证了世界电影在二战之后的迅猛发展,为全世界电影人的优秀作品,提供了褒奖、交流的平台。

世界电影130周年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中国电影《狂野时代》最后关头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海外众多入围影片共同角逐金棕榈大奖。

5月23日,《狂野时代》在戛纳电影节举行世界首映,戛纳电影宫卢米埃厅2309个座位开票极速售罄,是本届电影节最热的场次之一。

影片的导演毕赣、主演易烊千玺、舒淇盛装出席,电影映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外媒Theplaylist评价:-一场宏大而奇妙的纯电影梦境-。

现场影迷表示:-仿佛经历六场梦境-,结尾长镜头表现力惊人。

影片获得如此良好的反馈,不由得让人期待它接下来的竞赛表现。

戛纳电影节诞生已有79年,中国电影不断在这里闪耀着光芒。

《狂野时代》之前,中国电影在戛纳战绩如何?

《霸王别姬》目前仍是中国电影唯一的金棕榈大奖影片,在它之外,《杨贵妃》《侠女》《活着》《鬼子来了》《花样年华》等一系列经典影片也在戛纳历史上熠熠生辉。

《狂野时代》搭上戛纳竞赛末班车

中国电影《狂野时代》入围戛纳电影节的过程,有惊险,也有惊喜。

4月10日,戛纳电影节组委会发布入围名单,主竞赛单元没有中国电影入围,麦浚龙执导的《风林火山》入围-午夜展映-单元。

影迷看到这份名单难免失落,中国电影今年难道要在主竞赛单元交白卷?

主竞赛单元是戛纳电影节的核心组成部分,入围影片才能竞争金棕榈大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

戛纳电影节不会单独列出每个奖项的入围者,入围影片默认获得角逐主竞赛单元全部奖项的资格。

戛纳电影节另外还设立了短片单元、一种关注单元、导演双周、最佳处女作影片金摄影机奖等单元评比,旨在奖励、鼓励青年导演的才气佳作。

4月15日,戛纳公布-导演双周-单元入围片单,一共18部影片,张子枫主演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入围。

主竞赛单元仍然没有增补,今年竞赛大局已定?

5月8日,戛纳组委会发布消息,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主演科幻片《狂野时代》入围本届主竞赛单元,此时距离电影节开幕仅剩5天!中国电影《狂野时代》在最后时刻入围,一路狂奔冲向戛纳。

电影节最后时刻增补一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并非饥饿营销。

这其中往往会涉及到影片后期制作、电影节选片流程等诸多环节。

《狂野时代》于2025年4月初杀青,5月完成后期制作,制作周期紧急。

毋庸置疑,《狂野时代》为了赶上本届戛纳电影节,各方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狂野时代》是导演毕赣的第三部电影长片。

他的上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年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易烊千玺是首次携作品来到戛纳,《狂野时代》也是他首部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舒淇此前凭借多次主演侯孝贤电影,屡屡获得角逐最佳女演员的资格。

她最接近戛纳影后奖杯的一次,是2015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刺客聂隐娘》,可惜最后败给了《卡萝尔》的女主角鲁妮·玛拉、《我的国王》的女主角艾玛纽尔·贝克特。

1990年代以来,戛纳电影节选片越发严苛,所有入围竞赛单元的影片,都必须在戛纳做世界首映。

一部影片能够入围主竞赛单元已是肯定,表明这部影片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如果这部影片进一步获得重要大奖,影片和获奖者都将影史留名。

中国电影戛纳破冰(1959~1989),两岸三地影人齐聚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地的电影文化事业开始恢复。

法国是电影诞生之地,1946年戛纳电影节应运而生。

戛纳电影节运营十余年之后,影响力逐步遍及全球。

中国的两岸三地电影人都想在这个平台上展现中国电影的风采,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196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人不断以电影杰作向戛纳金棕榈发起冲击。

中国电影在戛纳的第一个奖项,归属于1962年的《杨贵妃》,这部由中国香港出品的古装史诗片,荣获第1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奖。

《杨贵《杨贵妃》的导演李翰祥,是当时香港邵氏公司的王牌导演,以制作精细、风格唯美著称。

他先后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分别是:1960年《倩女幽魂》、1962年《杨贵妃》、1963年《武则天》。

我们对比来看,三部作品中,《杨贵妃》以摄影棚的拍摄条件,通过灯光、布景、服饰和演员表演的烘托,展现出唐朝由盛及衰的巨变过程,确是李翰祥古装片里的集大成之作。

1964年,中国内地选送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参赛戛纳电影节。

这部作品虽未进入主竞赛单元,但是组委会被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授予了荣誉奖。

《小蝌蚪找妈妈》时长15分钟,以电影胶片形式在戛纳放映。

影片由特伟、钱家骏、唐澄联合执导,作品以水墨画的风格呈现。

片中的小蝌蚪、青蛙、虾等小动物的造型取材自齐白石的绘画作品,由此构成了充满中国古典绘画意境的作品,同时结合先进的动画技术,在戛纳获得满堂喝彩。

1975年,中国台湾出品的电影《侠女》入围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终斩获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

这部由胡金铨执导的武侠片,改编自《聊斋志异》的一个章节故事。

胡金铨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将古典文学底蕴、山水国画的风韵融入《侠女》之中。

影片犹如一部国画长卷,为观众描绘中国古典文化中独有的侠义精神。

《侠女》片中有一段神乎其技的竹林大战,此后被《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电影屡屡致敬。

1980年代,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电影行业在这一阶段获得长足进步。

1981年,岑范执导的《阿Q正传》入围第34届戛纳主竞赛单元,虽未获奖,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在现实题材领域的艺术力度。

导演陈凯歌在戛纳的第一次入围,始于1988年的电影《孩子王》。

影片入围第41届戛纳主竞赛单元,之后荣获教育贡献奖,距离金棕榈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但是,《孩子王》在戛纳放映时,一位名叫徐枫的电影人看到了陈凯歌的才华,她为正在筹备的一部有关京剧的电影找到了导演人选。

同在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夺得最高奖项,预示着一个辉煌时代的来临。

中国电影戛纳辉煌(1990~2000),两岸三地电影绽放

1990年代伊始,中国内地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电视机开始普及,电影市场由此进入低谷时期。

陈凯歌、张艺谋等国际扬名的中生代导演,开始更高的艺术探索,继续向国际电影大奖迈进。

香港地区的电影工业仍然处于巅峰阶段,这里以商业至上的原则,不断创造电影票房的佳绩。

这一阶段,王家卫是特立独行的文艺片导演,他不断以群星阵容拍摄思想深邃的电影,他与戛纳的故事就要开启了。

台湾省的商业电影市场主要靠香港电影支撑,文艺片则延续之前的电影新浪潮,杨德昌、侯孝贤等导演开始走向国际。

中国两岸三地的优秀电影人,在这一阶段不约而同地拍摄出举世瞩目的经典作品,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电影在戛纳的辉煌10年。

张艺谋执导的《菊豆》,1990年入围第4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

张艺谋擒获柏林金熊奖之后,新的目标显然是戛纳金棕榈。

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捧起来金棕榈奖杯。

中国电影人拼搏多年的国际大奖,今朝终于开花结果。

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尊金棕榈,也是目前唯一一尊。

《霸王别姬》缘起于1988年的戛纳电影节,制片人徐枫看完《孩子王》之后,确定陈凯歌是最适合执导《霸王别姬》的人选。

她找到陈凯歌洽谈合作,提出要改编这部李碧华原著的小说。

陈凯歌正准备投入另一个项目《边走边唱》,徐枫为此等了陈凯歌两年。

《霸王别姬》最初的双男主人选是成龙和尊龙,但这两位巨星由于合约、档期等问题,先后失之交臂。

双男主最终人选是张国荣、张丰毅,女主角定为巩俐。

之后就是由导演陈凯歌、编剧芦苇等一众中国顶级电影工作者,联手打造完成这部震惊世界的艺术经典。

制片人徐枫与戛纳的缘分不只是《霸王别姬》,她是胡金铨《侠女》的女主角,或许从《侠女》获奖的那一刻起,她就想未来要冲击金棕榈大奖。

今天的影迷都说1994年是一个神奇的电影年份,这一年的世界影坛诞生了众多罕见的经典电影,譬如《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活着》……

第47届戛纳电影节,张艺谋携新作《活着》入围主竞赛单元,这部影片饰张艺谋导演生涯的艺术巅峰之作。

可惜的是,同一届角逐撞上了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低俗小说》,《活着》只能拿到评委会特别大奖(张艺谋),以及最佳男演员奖(葛优)。

值得一提的是,葛优是中国第一位戛纳影帝。

此后,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荣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陈凯歌凭借《荆轲刺秦王》收获第52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中国电影持续在戛纳发光,但在90年代末尾,似乎没有了此前的繁花似锦,直到2000年来临。

第53届戛纳电影节于2000年5月14日开幕,5月25日颁奖典礼当天,中国电影大放异彩。

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荣获评委会大奖,杨德昌执导的《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助力梁朝伟夺得最佳男演员奖。

中国两岸三地电影人齐聚一堂,共同庆贺获奖喜悦。

中国电影戛纳探索(2001~2025),电影导演新老交替

中国电影进入21世纪,世纪之初的内地电影市场处于低谷运行状态。

影院纷纷倒闭、转行。

据统计,2001年的中国内地电影院仅有1800家,且多数还是单厅影院。

这与现在12000家影院的规模相比,市场强弱状况一目了然。

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大导演,在这一阶段转向商业片领域创作,《英雄》《无极》《让子弹飞》是他们陆续交出的商业片答卷,亮眼的票房成绩,促进市场不断激活。

同一时间段,中国内地新一代导演开始在戛纳电影节崭露头角,一场新老交替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2001年王超导演的《安阳婴儿》,入围第5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2002年贾樟柯导演的《任逍遥》,入围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从此之后,内地青年导演开始踊跃走上戛纳舞台。

香港特区和台湾省的电影行业也日渐低迷,两地都没有及时出现走向国际的新一代导演。

香港的王家卫之外,中生代导演杜琪峯逐步走入戛纳视野。

台湾的杨德昌之后,与之同代的侯孝贤成为出征戛纳的主力。

2004年,王家卫执导的豪华爱情巨制《2046》在第57戛纳电影节首映,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

这是王家卫制作周期长达5年的电影,汇集了梁朝伟、章子怡、巩俐、王菲、木村拓哉等众多国际明星。

但是,影片华丽的外表无法真正打动戛纳评委内心,最终一无所获。

翌年的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中国两岸三地电影人再次齐聚。

王小帅执导《青红》、杜琪峯执导《黑社会》、侯孝贤执导《最好的时光》,三部影片同时入围主竞赛单元。

颁奖典礼当天,仅有《青红》获得评委会奖。

这一届的金棕榈大奖由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获得,获奖影片《孩子》,讲述一对青年情侣无力抚养亲生孩子的故事。

由此可见,戛纳电影节此时更注重现实题材电影。

《青红》展现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三线工人家庭生活,恰恰符合戛纳关注历史和普通人生活变迁的审美。

纵观近年来金棕榈获奖影片,譬如《坠落的审判》《阿诺拉》等作品,表现出戛纳聚焦人性、侧重现实题材的评选口味,至今仍未有太大改变。

2009年,娄烨执导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夺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2013年,贾樟柯执导的《天注定》,赢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娄烨、贾樟柯等中生代导演已经成为戛纳电影节的熟悉面孔,他们的作品可以频频入围主竞赛单元,但始终难以拿到金棕榈大奖。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这成为一代中青年导演的奖项难关。

2015年,侯孝贤老将出马,由他执导的《刺客聂隐娘》夺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是2000年之后,中国电影在戛纳取得的最好成绩。

四年之后,第72届戛纳电影节出现一位中国-新面孔-导演,刁亦男执导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入围主竞赛单元。

这部-黑色电影-以爆裂的打斗场面,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展现出独特的犯罪片气质。

可惜的是,《南方车站的聚会》与《寄生虫》同台竞技,最终未能在奖项上有所斩获。

中国电影最近一次在戛纳的建树,是2024年管虎执导的《狗阵》获得-一种关注-大奖。

由此可见,《刺客聂隐娘》之后,中国电影在戛纳主竞赛单元未再有新的斩获。

毕赣执导《狂野时代》此番入围主竞赛单元,不仅仅是这部电影创作团队的荣耀,影片也承载着中国电影再度重击戛纳大奖的期望,预祝影片在戛纳有一个圆满的表现。

#戛纳电影节#

崔汀-文

举报-反馈

来源:川菜不加辣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