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顶流新片票房惨淡!导演怒斥:观众不懂艺术?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8:38 3

摘要:2025年暑期档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顶流小生林浩主演的文艺片《雾起长河》身上。这部投资1.2亿、聚焦三峡移民题材的影片,上映首周票房仅1870万,排片率从首日12%暴跌至3.7%,最终以2135万票房惨淡收官。导演陈凯歌在庆功宴上酒后失态:"观众只配看爆米花

2025年暑期档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顶流小生林浩主演的文艺片《雾起长河》身上。这部投资1.2亿、聚焦三峡移民题材的影片,上映首周票房仅1870万,排片率从首日12%暴跌至3.7%,最终以2135万票房惨淡收官。导演陈凯歌在庆功宴上酒后失态:"观众只配看爆米花电影!"这番言论瞬间登上热搜,引发全网关于"艺术电影生存困境"的激烈讨论。

一、票房滑铁卢:预期与现实的残酷反差

影片上映前曾被寄予厚望:顶级流量林浩首次挑战严肃题材,陈凯歌时隔五年回归文艺片领域,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提名更添光环。猫眼专业版预测票房达3.2亿,然而现实却狠狠打脸——首周末场均人次不足15人,豆瓣评分6.8的口碑未能转化为票房动力。更讽刺的是,同期上映的喜剧片《抓娃娃》以1.5亿成本斩获18亿票房,形成鲜明对比。

二、导演炮轰观众:艺术与市场的碰撞

陈凯歌在采访中言辞激烈:"我们在长江边拍摄187天,用胶片记录时代变迁,观众却选择抖音式娱乐。"他尤其不满影片被批"节奏拖沓":"真正的艺术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感受,不是快餐式消费。"这番言论引发两极反响:文艺片爱好者力挺其艺术追求,普通观众则反驳"电影首先要是商品"。更有网友翻出其过往作品对比:《霸王别姬》的成功恰恰在于雅俗共赏。

三、业内激辩:票房失利谁之过?

- 创作脱离市场:影评人周黎明指出,影片长达168分钟的叙事节奏与当下短视频时代的观影习惯严重脱节。"三峡移民题材本可拍出《活着》式的史诗感,却沦为导演个人美学的展示场。"

​- 宣发策略失误:该片采用"电影节获奖+文艺标签"的传统宣发路径,忽视短视频平台的年轻受众。对比《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抖音发起的#敖丙仿妆挑战#话题播放量破50亿,《雾起长河》的宣传堪称教科书级失败。

​- 顶流效应失灵:林浩的1.2亿微博粉丝仅贡献12%票房,暴露出流量明星转型文艺片的困境。"粉丝愿意为偶像打榜,却未必愿意为文艺片买单。"电影营销专家王长田分析。

四、观众声音:口碑两极分化的背后

社交媒体上形成鲜明对立:文艺青年盛赞"每一帧都是流动的油画",普通观众吐槽"看了半小时就想离场"。知乎高赞回答直指核心:"艺术电影需要门槛,但导演不能把门槛变成围墙。"更有观众用数据说话:该片在二三线城市上座率不足5%,而一线城市文艺院线场均人次达42人,地域差异折射出观众分层的残酷现实。

五、行业启示: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

这场争议撕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层矛盾:当《哪吒2》狂揽148亿票房时,文艺片的市场份额已萎缩至2.3%。业内人士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正如《气球》导演万玛才旦所言:"艺术电影不是皇帝的新衣,创作者需要学会用类型片外壳包装人文内核。"法国艺术院线联盟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通过政府补贴和分线发行,让《雾起长河》类影片找到专属受众。

当陈凯歌在采访中哽咽"电影是我的生命"时,观众用脚投票的现实却无比冰冷。在票房与口碑的博弈中,艺术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反对艺术探索,但请先学会尊重观众。"这场票房惨案,终将成为中国电影从"导演中心制"迈向"观众中心制"的重要注脚。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