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5年前,这个名叫"饺子"的导演,带着一个奇思妙想来到了光线传媒。
她最近刚刚接手不久,却已经笑傲江湖。
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5年前,这个名叫"饺子"的导演,带着一个奇思妙想来到了光线传媒。
"我想拍一部《哪吒》。"
资本皱了皱眉头。
"不行,太冒险了。"
"我们需要流量明星。"
"我们需要爆款IP。"
"我们需要的是可控的、稳妥的、高回报的项目。"
但饺子坚持了。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成为国产动画的里程碑式作品。而今年的《哪吒2》更是一路高歌猛进,票房突破127亿,创下中国影史新纪录。
没有一个流量明星为它站台,却成了春节档最大的黑马。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本对中国文化市场的控制已经到了何种触目惊心的地步。
资本对《哪吒2》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很复杂。
当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提出《哪吒2》目标票房为70亿时,竟遭到业内人士的嘲笑。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发,在资本眼中,这样的电影注定无法成功。
但他们错了,错得离谱。
《哪吒2》的成功不是偶然,它的每一帧画面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它的每一个笑点泪点都击中了观众的共鸣。当资本只看重短期利益时,饺子和他的团队却在默默坚守着对艺术的追求。
这让人想起了另一个被资本冷落的名字——刀郎。
20年前,这个来自西北的普通歌手,凭借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全国。没有精美的包装,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那沙哑中带着忧伤的嗓音,直击人心。
"这土得掉渣的歌能有什么艺术价值?" 资本嗤之以鼻。
于是我们看到,刀郎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各种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而来——"刀郎抄袭"、"刀郎退出歌坛",甚至还有"刀郎意外去世"的谣言。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它可以决定谁红谁不红,谁可以被看见,谁必须隐形。
但刀郎没有被打倒。多年后,他带着新作品回归,依然能引发万人空巷。一场线上演唱会,超过4000万人观看,证明了真正的艺术魅力不会因为资本的冷落而消失。
饺子和刀郎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本已经渗透到了文化创作的方方面面。
看看当下的娱乐圈,那些被资本力捧的流量明星,演技差得令人咋舌,唱功弱得让人捂耳,却能获得最多的资源和曝光。而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资本只在乎一件事——收益。艺术价值、文化传承在它眼中一文不值。
这种扭曲的行业生态,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文化土壤。
而《哪吒2》的成功,无疑是对这种畸形生态的一记重拳。它证明了,中国观众并非不识货,他们渴望的是真正有深度、有情感、有文化底蕴的作品。
春节档电影热热闹闹一阵后纷纷下架,唯有《哪吒2》依然热度不减。它不仅在国内票房一路狂飙,更是冲出海外,创下了国漫前所未有的成绩。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中国文化,这才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多少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个梦想:让我们的电影超越《阿凡达》,让五星红旗插在好莱坞的头上。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自己文化的深刻认同与热爱。
我们不需要模仿西方,我们有自己的神话,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我们有自己的故事。
饺子和他的团队用5年时间精心打磨《哪吒2》,不是为了讨好资本,而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动画的力量。
刀郎用20年时间沉淀自己的音乐,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为了坚守内心的艺术追求。
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固执、坚持、不屈不挠。
当资本试图将一切都量化为数字和利润时,这些"一生要强"的中国创作者,却在用作品书写着自己的倔强。
事实证明,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资本的算计,而是创作者的初心和坚持。
《哪吒2》的成功不是孤例。从《流浪地球》到《长安三万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正在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不再一味迎合资本,而是回归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本质上来。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路还很长。
资本的触手依然深入文化产业的每一个角落,那些被资本掌控的平台、媒体、发行渠道,依然握有巨大的话语权。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
每一次观众用脚投票支持优质作品,每一次创作者坚守初心不向资本低头,都是对这个畸形生态的一次反抗。
饺子和刀郎的故事,正是这种反抗的缩影。他们告诉我们,即使被资本冷落,即使被主流媒体忽视,只要坚持做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终究会获得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资本的力量再强大,也无法阻挡文化的自然生长。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更多像《哪吒2》这样的作品出现,我们会看到更多像饺子、刀郎这样的创作者崛起。
他们会带着我们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让五星红旗真正插在阿凡达的头上。
不是靠资本的力量,而是靠中国创作者的才华和坚持。
这一天,不会太远。
来都来了,点个三连再走吧~~~
来源:春华漫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