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誉炜:月亮代表我的心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5 08:28 2

摘要:5月21日14时25分,曾长期在祖国北疆守备部队服役任职的老首长、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邱金凯中将,因病在北京去世,多家媒体在报道这一噩耗时,用了这样的导语:歌曲《十五的月亮》的原型走了……

九十年代中期,词作家石祥与邱金凯夫妇交谈。作者供图

5月21日14时25分,曾长期在祖国北疆守备部队服役任职的老首长、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邱金凯中将,因病在北京去世,多家媒体在报道这一噩耗时,用了这样的导语:歌曲《十五的月亮》的原型走了……

上世纪80年代,那首深受人们喜爱、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十五的月亮》,究竟写的谁?是写的邱金凯老首长和其夫人、军嫂李友霞的爱情故事吗?带着这个问题,5月24日上午,我特意拨通了词作家、今年已86岁高龄的石祥老师的电话。

“歌曲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报告文学,那是一首诗,是献给所有奉献在卫国戍边岗位上的军人和军嫂的一支心中的歌。”石祥老师虽年事已高,创作歌曲歌词的年代也渐行渐远,但他还像以往那样开朗健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无生活不成诗。没有对火热的部队生活的体察感受,不可能产生《十五的月亮》那样的歌曲。邱金凯是我在北京军区部队的老战友,她的爱人、军嫂李友霞的事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我确实从中受到教育和震撼!”电话里,石祥老师给我讲起当年采访和创作的往事。

那是驻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德县秋灵沟地区的一支守备部队,自然环境非常艰苦,常常是“三天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许多部队就住在类似窑洞的营房里,训练施工、战备执勤任务异常繁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石祥作为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创作员到这个部队采访时,许多人都给他讲起军嫂李友霞的故事。李友霞是时任守备师参谋长、后任师长邱金凯的妻子,她和邱金凯结婚后,就成为邱家在沧州南皮老家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精心照料长期患病的公婆,老人去世时,丈夫因部队有任务无法送终,这位军嫂披麻戴孝,里外操持,将老人妥善安葬。奔波数百里为即将结婚的小姑子置办嫁妆,费尽心思为大龄的小叔子张罗着找对象、盖房娶媳妇,还要照料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随军后先后在大同和集宁居住,因距离丈夫工作的单位远,实际上还是两地分居,住的也是“远看一堵墙,近看像茅房,进去收拾得挺漂亮”的家属院平房……那日子是真难,军嫂当得委实不易!可每次给丈夫写信或打电话,都是“家里挺好的,不用挂念”。

1984年,全军组织文艺工作者体验基层部队生活,创作官兵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石祥来到时驻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的38军112师部队代职锻炼。期间召开基层官兵座谈会,以“喜欢什么样的歌儿?”“不喜欢哪些歌儿?”等为题进行问卷调查。有的基层干部反映说,现在流行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抒情歌曲,连队官兵喜欢听,也很爱唱。相比之下,咱部队的歌儿抒情意味偏少,有的单位甚至还把女声独唱的歌曲看作“军人不宜”,很少播放和传唱。有位四川籍基层干部说,应该给部队官兵的妻子写首歌儿,她们太不容易了!并含泪诉说她的爱人在四川老家,一个人带着两个娃儿,有一次全家都患感冒,妻子用背篓背着两个孩子,爬着去卫生所看病……官兵们深情的呼唤,打动了石祥的心!是啊,军人婚姻历来是关乎部队稳定和建设质量的大问题,军嫂的牺牲奉献精神值得歌颂传扬。每一位部队官兵心里,都有一个小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祖国的钢铁长城,除了有军人坚强臂膀的支撑,还有众多军属含辛茹苦的默默奉献。

军嫂李友霞的故事,基层官兵的呼声,给了词作家歌词创作的灵感。写一首颂扬军嫂的歌儿的想法,开始在石祥脑海里打转转。

有了创作的主题意向,但如何表达又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总不能用“你爱我,我爱你”这样直白的表述。

词作家石祥和邱金凯中将夫妇一起合影。作者供图

夜深人静的时候,军营里的熄灯号早就吹过了,石祥却毫无睡意,他披衣下床,漫步走在营区里的林荫道上。皎洁的月光,透过一株株高大的白杨树,洒在军营的角角落落,石祥举头眺望,忆起自己入伍后思恋家乡的情景,想起李友霞那样千千万万个军嫂的辛劳……有了!“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寄情,表述军人和爱人之间的情愫,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一串优美的歌词,在词作家笔下跳跃: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你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

也有我的甘甜

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

也有你的一半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

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

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

你在保卫国家安全

啊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

也有我的贡献

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

也是你的心愿

歌词几经打磨出炉,后经原著名曲作家铁源和徐锡宜谱曲,开始在军营中传唱,朴实的词句道出了官兵的心里话,优美的旋律也唱出了军嫂心中最真挚的爱。一直唱到春节晚会上,成为享誉时代的经典曲目。

这么多年来,因为近距离的采访和创作,石祥和邱金凯夫妇结下深厚的情谊,每次见面他们都要忆起往昔难忘的岁月。当听到有人说起《十五的月亮》是以邱金凯夫妇为原型创作的时候,邱金凯老首长总是摆摆手说,可不能那么说,那时在我们守备部队,许多经历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同志,都还是两地分居,那些家属的付出比我们一点也不少。

每到十五,天上的月亮依旧很圆很圆。而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故事里留给我们的思念和敬意也弥久绵长。

2025.5.24于北京知行斋

来源:接俸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