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9》选菜翻车?扬州炒饭代表江苏?网友:这锅我们不背!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3 21:17 3

摘要:《中餐厅》第九季刚刚拉开帷幕,便得罪了 半个中国的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代表菜”风波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本期待着在节目中领略祖国大江南北风味的观众们,却因节目组精心策划的“各省代表菜”环节,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质疑之中。这场争议,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大众对

《中餐厅》第九季刚刚拉开帷幕,便得罪了 半个中国的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代表菜”风波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本期待着在节目中领略祖国大江南北风味的观众们,却因节目组精心策划的“各省代表菜”环节,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质疑之中。这场争议,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大众对于地方饮食文化理解的深度、对于节目内容专业性的期待,以及互联网时代下,地域认同感被唤醒后的强烈共鸣。

争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了那些被选为“代表菜”的菜品本身。节目组试图以一道菜概括一个省份的饮食精髓,这种“简单化”的操作,从一开始就引来了四面八方的炮轰。在江苏,当“扬州炒饭”作为头牌亮相时,无数网友在弹幕和评论区发出了“这不科学”的呐喊。他们心中,江苏的美食版图何其广阔:南京盐水鸭的咸香酥嫩,无锡小笼包的皮薄汁多,苏州松鼠鳜鱼的玲珑雅致,哪一个不是足以傲视群雄的地标?将如此多元、精致的饮食文化,压缩成一碗看似寻常的炒饭,无异于管中窥豹,难以服众。更让湖南网友感到“心梗”的是,代表他们“无辣不欢”的,竟然是“剁椒”这一调味料,而非一道具体的、能让人食指大动的剁椒鱼头、或是其他充满故事与火辣热情的湘菜。这种“点到为止”式的选择,被许多人解读为敷衍了事,未能真正触及湖南菜的灵魂。

而更直接的“硬伤”,则来自于名称和内容上的张冠李戴。甘肃的网友几乎是立刻就坐不住了,他们强调,那碗承载着西北汉子豪情的面条,只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兰州牛肉面!而节目组口中出现的“兰州拉面”,在甘肃人看来,不仅是一种口音上的“污蔑”,更是对家乡美食身份的混淆。这细微之处的差异,背后是地域标识的敏感与骄傲。同样感到被“打脸”的还有辽宁网友,当屏幕上出现“锅巴肉”时,他们瞬间就捕捉到了错误——那分明是“锅包肉”的“孪生兄弟”!锅包肉的酸甜脆嫩,是东北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名片,怎么可以被轻易替换?这种基础信息的错误,无疑让节目组的“专业度”大打折扣。

除了这些明显的错漏,一些“冷门”或技术性过强的菜品选择,也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山东的“油爆双脆”,这道以烹饪火候精准著称、口感脆嫩到极致的鲁菜,因其制作难度极高、知晓度相对有限,被不少网友认为,远不如九转大肠的“重口味”传奇,或是葱烧海参的“大气派”更能代表山东菜的深厚底蕴。同样,安徽未选那臭得香、极具辨识度的臭鳜鱼,反而挑选了一道相对冷门的菜品,也让许多熟悉安徽美食的人感到“意难平”。这些选择,似乎未能充分考量到“代表性”所应具备的广泛认知度和影响力。

争议的第二个层面,指向了节目组在文化敏感性和专业调研上的不足。细心的观众发现,湖北的“桂花糖藕”,其甜糯的特质和精致感,似乎更贴近江浙一带的口味风格,与湖北菜系中那些重油、重火功、充满江湖气息的代表菜,关联度似乎并不高。这不禁让人怀疑,节目组是否真正深入了解了湖北的饮食脉络?即便是相对没有争议的陕西“油泼面”,虽然是一道广受欢迎的美食,但也未能涵盖肉夹馍的酥香、羊肉泡馍的醇厚——那些同样被视为陕西饮食文化精髓的经典选项。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不少观众觉得节目组的策划,更像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非真正对地方文化进行了一番严谨的梳理。

更有甚者,部分观点认为节目组在策划中刻意制造了话题性。浙江的“西湖醋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道菜虽然名气大,但在口味上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赞其鲜嫩酸甜,也有人嫌其过于清淡甚至“腥气”。将其选为代表,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利用这种争议来博取眼球,实现所谓的“黑红也是红”的营销效果?同样,北京的选择也耐人寻味,京酱肉丝这道家常菜,为何能压过国宴级别的北京烤鸭,或是更接地气、承载着老北京生活记忆的炸酱面,成为“代表”?这种偏离大众普遍认知的选择,让不少人觉得节目组在“流量导向”的指挥棒下,牺牲了内容的严谨性和观众的朴素期待。

这场争议,也深刻地揭示了《中餐厅》这类节目在定位上的困境:如何在文化传播的使命与娱乐化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支持者或许会认为,节目主要面向海外,旨在推广中餐的魅力,不必在细节上过于纠结,大方向正确即可。然而,反对者的声音更为响亮:文化类节目,尤其是以“代表”之名出现的环节,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性”,理应更加严谨,否则极易误导国内外观众,甚至可能在国际上造成对中国饮食文化认知的偏差。河南的胡辣汤、广东的早茶文化等选择虽然得到了部分认可,但整体争议的累积,无疑削弱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应有的公信力。

即便如此,节目依然集结了黄晓明、丁禹兮、沈月等当下颇具话题度的明星艺人。然而,这一次,光鲜亮丽的明星阵容似乎也难以力挽狂澜。网友们的讨论焦点,早已从嘉宾的互动、颜值,转移到了节目策划的硬伤上。不少人直言,明星效应已经无法掩盖内容上的“翻车”,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年轻艺人也救不了”这场策划危机。这背后,是观众对于内容质量的更高要求,也是对于“明星光环”逐渐趋于理性的审视。

更深层次来看,这场关于“代表菜”的争议,恰恰是当下地域文化认同感被普遍唤醒的一个缩影。当“十三太保应有十三个菜”这样的声音在江苏网友中响起时,我们看到了地方内部对于饮食文化多样性的珍视与强调。每一个省份,甚至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味蕾记忆和文化积淀,人们渴望这些被准确地理解、尊重和呈现。同时,这也反映了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参与式文化盛行的时代,观众对于自上而下、简单粗暴的“权威定义”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家更愿意看到开放、多元、能够参与讨论和共建的文化呈现方式。有网友就建议,不如将“代表菜”改为“特色菜”或“推荐菜”,降低“唯一性”带来的争议,或许更能让各方接受。

对于节目组而言,这次争议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也可能蕴藏着转化的机遇。它暴露了综艺节目在涉足文化题材时普遍面临的困境:娱乐性、流量需求与文化严谨性之间的天平,该如何精准把握?如果节目组能够正视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比如,增设地方美食顾问,邀请真正懂行的专家把关;或者,开放观众投票环节,让选择更具参与性和代表性——那么,这场危机或许就能转化为一次深化文化讨论、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契机。事实上,争议已经客观上推动了许多网友自发地去整理、分享更全面、更准确的各地美食清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外地促进了大众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关注与传播。

《中餐厅》第九季的这场“代表菜”风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着节目组精心搭建的美食幻境。它提醒我们,文化无小事,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想要真正做好文化输出,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和热情,更是对脚下土地的敬畏,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那份愿意倾听、愿意修正的谦逊。前路如何,或许就在节目组接下来的每一步选择之中。

来源:小易爱综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