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那个冬天,当陈果在央视镜头前,将“耄耋”脱口说成"毛至"二字时,她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误,竟会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持续数月的舆论风暴。
2019年那个冬天,当陈果在央视镜头前,将“耄耋”脱口说成"毛至"二字时,她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口误,竟会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持续数月的舆论风暴。
前一秒还被奉为"心灵导师"的她,转眼间就被贬为"文化骗子"。
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让这位复旦女神整整沉寂了四年。
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3年,是陈果走红网络的第一年。
央视《开讲》演播厅里,一位穿着牛仔裤的女教师正漫不经心地把手插在口袋里。
当听众正襟危坐时,她歪着头说了句惊人之语:"漂亮的人到处都是,美的人寥寥无几。"
这个瞬间被镜头捕捉,看似随意的“离经叛道”,让她迅速走红网络。
她就是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
在高校课堂里,陈果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用独特的教学风格征服了无数学生。
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有学生偷偷录下这样的场景:
这位女神倚着讲台谈论爱情时,会突然蹦出"要么爱得炽烈,要么断得干脆"这样的金句;
分析人生选择时,又会话锋一转:"建议要听,但决定得自己来做。"
据复旦大学2016年课程评估显示,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课人数突破500人,创下思政类课程的历史纪录,连走廊都挤满站着听课的外系学生。
随着走红,这位复旦女神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在网络上,有人亲切地称她为“心灵导师”。
她的课程视频在B站播放量累计超过8000万,同名书籍《好的孤独》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50万册。
某知名出版社编辑透露,当时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带'陈果推荐'字样的书封,首印量可以直接加3万册。"
这位"心灵导师"的学术背景也相当硬核。作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她曾赴波士顿大学神学院访学,主攻基督教哲学。
但她不会把知识搞得晦涩难懂。就像她在某次访谈中说的那样:"学生们需要的不是艰深的术语,而是能照亮生活的火柴。"
但是,一场口误,改变了一切。
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2019年央视节目里的口误,让这位女神的口碑,突然急转直下。
当时,陈果将"耄耋"念作"毛至"。节目播出后,随即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6小时内突破2亿。
微博话题#陈果读错耄耋#阅读量一夜破亿,相关讨论超10万条。
某知名大V的嘲讽帖获得12万点赞:"复旦教授就这水平?"
网友分成两派:一方严厉批评其"不配当教授",另一方则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很少有人提及,同期节目里,某流量明星把"纨绔子弟"读成"执夸子弟",讨论度却不足前者的1/20。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随后发文,强调"个别读音错误不影响教师整体学术水平",但未直接提及陈果名字。
这场舆论风暴并没有停止。在事件发酵第三天,某知识付费平台悄然下架了陈果的课程,而同期竞品的搜索量突然飙升47%。
几天之内的数据变化,非常残酷。当"知识网红"倒下的那一瞬间,资本突然转变了面孔,显得“薄情无义”。
那这位复旦女神,还好吗?
有网络媒体造谣称,这位昔日女神已被复旦大学开除。
也因此,大学不得不正式出面,澄清谣言,还校园一个宁静。
在舆论最汹涌时,陈果的电子邮箱里曾收到这样一封信:"老师,您教会我们优雅是活出自我,现在轮到您践行了。"
面对舆论风暴,陈果选择了最沉默也最有力的回应。她并未因此离开讲台,但主动退出了公众视野。
她清空所有社交账号内容,主动下架热门课程视频,婉拒七位数出版邀约,专注回归教学本职。
或许她明白,在这个习惯造神又乐于毁神的时代,发生这一切,再正常不过了。
如今在复旦三教3108教室,依然能看到她夹着讲义穿梭在学生中间。
有选课学生描述,现在的课堂反而更纯粹:"不再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我们可以真正讨论苏格拉底对善的理解。"
或许正如陈果某次课上说过的:"真正的成长,是意识到偶像也会打喷嚏。"
当褪去网红光环的她,依然能让学生为哲学思辨鼓掌时,她还是赢了。
有网友说,现在的陈果,像是一本合上的畅销书被放回哲学典籍区,看似沉寂,却找到了更恒久的位置。
优雅不是不会摔倒,而是摔倒了依然能按自己的节奏行走。#头条深一度#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