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秋:33岁患癌症去世,女儿8岁时看电影,才第一次见到妈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4 20:59 2

摘要:1925年,四川潼南的一个贫困家庭,名叫廖静秋的女孩呱呱坠地。

1958年,成都剧组的宿舍里,一位瘦得脱相的女人蜷缩在床上。

三天前,她刚拍完人生最后一场戏。

从三米高的假船上纵身跃下,那是第51次跳船。

导演喊“过”的时候,全场鼓掌。

没人知道,她肝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

她叫廖静秋,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杜十娘》的主演。

然而,她去世时年仅33岁。

巴金得知她的死讯,连夜写了一篇文章。

开头第一句就让人鼻酸,“她是用生命演完最后一场戏的人。”

1925年,四川潼南的一个贫困家庭,名叫廖静秋的女孩呱呱坠地。

9岁那年,她的母亲不幸去世,父亲蹲在那抽烟。

他突然说,“明天送你去戏班,好歹有口饭吃。”

此时的她,还不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戏班的日子比讨饭还苦。

“跪砖头、顶水桶、吊嗓子,一天练15个小时”。

师傅拎着藤条站在旁边,唱错一句就打手心。

同批20个孩子,三个月后只剩她一个。

有次她发高烧,偷偷把砖头换成软垫。

师傅发现后,抄起砖头砸她膝盖,“戏台子上可没垫子给你跪!”

血渗出来,她咬着牙没哭。

顶砖走步,更考验着廖静秋的意志。

她小心翼翼,眼睛紧盯前方。稍有不慎,砖头都有可能掉落。

一天下来,她的脖子僵了,肩膀酸痛。

但她从不喊累,不喊苦。

这份狠劲,后来成了她的招牌。

16岁第一次登台,廖静秋就震住了全场。

当时演的是《梁红玉》,她独创了“气带音”唱法。

不用哭腔煽情,全靠气息把悲愤“压”进每个字。

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说,“汗毛都竖起来了!”

廖静秋唱戏不是装,而是逼真。

她仿佛置身剧情中,把角色演绎的入木三分。

《梁红玉》中,梁红玉英姿飒爽,豪言壮语,观众也跟着热血沸腾。

《昭君出塞》,王昭君的哀怨、无奈和决绝,让人为之动容。

19岁那年,成都报纸头版登出大标题,“川剧梅兰芳”横空出世!

可她却把报纸塞进灶台烧了。

别人问起这个称号,她摇头,“梅先生是大师,我不过是个唱戏的。

戏要演真,不是演名。”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有人劝她改行。

那时再怎么出名,毕竟是戏子。

可是廖静秋却十分坚定,“我就是演员。”

然而,不幸很快降临。

1957年春天,廖静秋的诊断结果竟然是“肝癌晚期,最多活三个月。”

她沉默了一会儿,“我得拍完《杜十娘》。”

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

片中“投江”戏份需要从三米高台跳下,导演建议用替身。

她直接拒绝,“杜十娘投江是绝望,替身演不出绝望。”

拍摄时,廖静秋每天清早先打一针吗啡止痛。

跳一次,右腿就青紫一片。

拍到第30次时,化妆师发现她戏服里绑着绷带,血水都渗出来了。

“要不…改天再拍?”导演声音发抖。

她摆摆手,“再来。”第51条终于过了。

杀青当晚,她蜷在宿舍床上,手里还捏着改满笔记的剧本。

但廖静秋再也没醒来。

廖静秋去世后第三天,巴金在稿纸上重重写下标题《廖静秋同志》。

他去她家整理遗物,发现床头只有三样东西。

一本剧本、半盒吗啡针、女儿三岁的照片。

文章里有一句话看哭无数人,“现代科学保留了她的艺术,也保留了她那颗滚烫的心。”

更震撼的是电影上映后的反响。

西南地区影院排起长队,有人连看七场。

观众们流着眼泪说,“这不是杜十娘,这是廖静秋自己啊!”

这部电影也成了中国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

胶片被降剪辑成教学片段,成为演员的学习范本。

廖静秋去世时,女儿廖学秋才3岁。

8岁那年,她在昏暗的电影院第一次“见”到母亲。

银幕上的杜十娘纵身跳江,身边大人抽泣着说,“那是你妈。”

“我没哭,就觉得她跳下去的样子…真好看。”廖学秋后来回忆。

长大后的廖学秋,也走上了演艺道路。

她从一个个小角色,走到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拍戏时,廖学秋也是精益求精,演好每一个细节。

她演绎了很多母亲、寡妇角色,但都各有不同。

观众被她的表演打动,赞誉她“演的真”。

廖学秋也继承了母亲对演戏的挚爱,和艺术的执着。

她也是母亲“演真”的传承者。

廖静秋的墓志铭是巴金亲笔写的。

其实,她早就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51次跳船时砸在地上的闷响,那本被血和泪浸透的剧本,还有银幕上杜十娘最后那个决绝的背影。

来源:步凡寻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