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正是他,这位名校教授,用半生心血与超凡远见,为女儿铺就了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荆棘之路。
成功女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支持她的男人,
支持巩俐的这个男人不是张艺谋也不是她的法国老公。
而是她已经去世的爸爸巩力泽。
他是山东大学教经济学教授,身为老师,
在那个思想不是很开放的年代,却支持巩俐当演员。
因为正是他,这位名校教授,用半生心血与超凡远见,为女儿铺就了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荆棘之路。
若非他当年的破釜沉舟,力排众议,硬是把差点被埋没的艺术火种托举起来,哪有后来那个在国际影坛上光芒万丈的“巩皇”?
法国音乐大师让·米歇尔·雅尔遇见的,又怎会是那个在灵魂深处闪耀着独立、坚韧与艺术光辉的巩俐?
这份迟来的幸福,更像是对巩教授在天之灵的慰藉,也让我们不禁好奇,他究竟是如何把巩俐培养的这么优秀?
先从教育说起,巩俐的求学之路,远非一帆风顺。
高考落榜,对满怀艺术憧憬的她是个不小的打击。
她一度进入山东省出版社下属单位当临时工,似乎要与梦想渐行渐远。
那段日子,巩力泽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
但他没有放弃,四处托人,为女儿寻找辅导老师,补习文化课,强化专业技能。
他骨子里坚信,女儿是块璞玉,只是需要更精心的雕琢。
1985年,巩俐再战艺考,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专业课名列前茅,文化课却差了11分。这在当年,几乎是宣判了“死刑”。
就在巩俐心灰意冷之际,是巩力泽挺身而出。
这位平日里在大学讲坛上儒雅的教授,放下身段,
揣着女儿厚厚一沓获奖证书,一次次往返于济南与北京之间,
一遍遍敲开中戏招生办的门,向素不相识的老师们,
恳切地陈述女儿对表演的痴迷与潜力,希望能争取一个“破格录取”的机会。
这份不惜一切的父爱,最终感动了中戏的老师。
巩俐终于被送进了中国顶级的艺术学府。
可以说,没有巩力泽教授这番“豁出去”的奔走,中国影坛或许就少了一位日后能与张曼玉并驾齐驱的“巩皇”。
其实这并不是巩俐的父亲第一次为女儿全心全意的付出,
在1965年的沈阳,那年冬天,巩力泽与妻子赵英迎来了他们的第五个孩子巩俐。
这在当时已经有四个孩子、且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了绝育手术的家庭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意外”。
家庭会议的凝重气氛可想而知,这个小生命的去留成了难题。
最终,一个“君子协定”诞生:若是男孩,便由亲戚抚养。
若是女孩,则留在巩家。命运之神似乎偏爱这个女娃,她留下了,
也注定了巩力泽要为这个女儿倾注更多的心力。
巩俐的艺术天赋,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还在上小学二年级,她就能在济南人民广播电台一展歌喉,到了中学,更是学校文艺队里最耀眼的那颗星。
寻常父母,或许会劝女儿安心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
毕竟巩力泽自己就是辽宁大学,后来调至山东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本就是书香门第,对学业的看重不言而喻。但巩力泽却展现了惊人的“反传统”。
女儿想学唱歌,想走艺术路,他没有一句“不务正业”的呵斥。
家里经济不宽裕,要添置乐器更是奢谈。
但巩教授硬是跑遍了济南的旧货市场,东拼西凑,花了十几块钱,给女儿淘来一架旧手风琴。
这十几块钱,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多子女的教师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这架承载着父亲沉甸甸期望的旧琴,成了巩俐艺术梦想的启蒙。
她日夜苦练,指尖磨出血泡,也未曾停歇。
巩力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也更加坚定了支持女儿的决心。
这不仅仅是买一把琴那么简单,这代表着一位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尊重与不计成本的投入。
而巩俐自己也比较争气,她并没有辜负父亲对她的付出。
进入中戏的巩俐,如鱼得水。
1987年,还在读大二的她,被张艺谋选中出演《红高粱》中的“九儿”。
为了这个角色,她提前数月到高密农村体验生活,挑水、颠轿、学方言,
把自己晒得黝黑,磨得粗糙,活脱脱从一个城市姑娘变成了泼辣的农村媳妇。
1988年,《红高粱》横空出世,一举斩获柏林金熊奖,轰动国际影坛。
巩俐一夜成名,也由此开启了与张艺谋长达八年的事业辉煌期与情感纠葛期。
这对银幕内外的“黄金搭档”,在世人眼中是天作之合。
但对巩力泽而言,女儿的这份感情却让他寝食难安。
彼时的张艺谋已有家室,女儿的介入,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下,无疑是“第三者”的角色。
这位一生正直、爱惜名誉的知识分子,无法接受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
父女之间,第一次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女儿的荣耀有多大,他内心的忧虑与痛楚就有多深。
他或许为女儿的艺术成就而骄傲,却更为女儿可能因此付出的代价而心痛。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巩力泽为小女儿巩俐的感情问题日夜操心之际,更大的不幸降临。
1991年,巩俐正在外地拍摄《秋菊打官司》,噩耗传来,她的大姐巩雯身患绝症,生命垂危。
巩雯是这个家庭中同样优秀的孩子,也是巩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陪伴者。
巩俐心急如焚赶回家,面对病榻上形容枯槁的姐姐,悲痛欲绝。
尽管她后来不惜代价为姐姐寻医问药,但病魔无情,1993年,巩雯还是撒手人寰。
姐姐的离世,对巩俐是沉重打击,更让巩力泽夫妇痛彻心扉。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人间至痛,几乎将这位坚强的父亲击垮。
他的背更驼了,头发也白得更快了。
大女儿的离去,让巩力泽对小女儿巩俐的未来更加忧心。
而巩俐与张艺谋的八年恋情,也在1995年画上了句号,未能如巩俐所愿走入婚姻殿堂。
张艺谋曾在长城上许愿要让巩俐当一次“女皇”,
这个愿望后来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得以实现,但那已是分手多年之后的事了。
八年青春付诸东流,巩俐情伤深重。这一切,巩力泽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却又无能为力。
1996年,在情感的低谷期,巩俐与香港英美烟草公司亚太区总裁黄和祥闪电结婚。
黄和祥的成熟稳重,似乎能给漂泊的巩俐一个安稳的港湾。
婚礼盛大,媒体聚焦。但巩力泽的心中,恐怕依旧是七上八下。
一个纵横商海,一个驰骋影坛,两人事业都极为繁忙,这样的婚姻能稳固吗?
婚后的生活,证实了巩力泽的担忧。
巩俐曾尝试为家庭息影,努力“造人”,但未能如愿。
她终究是属于舞台和镜头的,短暂的沉寂后,又重返影坛。
而与黄和祥的婚姻,也因为聚少离多、缺乏共同语言等原因,在维持了14年后,于2010年平静结束。
巩俐对这段婚姻的结束表现得相当坦然,表示两人仍是朋友。
女儿再次恢复单身,对年迈的巩力泽夫妇来说,无疑又是一重打击。
母亲赵英为此暗自垂泪,而巩力泽,除了心疼,更多的或许是无奈。
他眼看着女儿在感情的海洋中沉浮,却始终找不到那个可以让她安心停靠的彼岸。
岁月流转,巩俐在经历了情感的几番波折后,终于在年过半百之际,迎来了属于她的宁静幸福。
2019年前后,她与年长17岁的法国电子音乐巨匠让·米歇尔·雅尔喜结连理。
雅尔先生是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以其宏大的室外音乐会和前卫的电子音乐闻名于世。
两人的结合,是艺术灵魂的碰撞,更是成熟人生选择的体现,
打破了年龄、国籍的界限,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鸣与生活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雅尔身边,巩俐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松弛与幸福。
这份迟来的幸福,对巩俐而言弥足珍贵。
但对巩力泽教授来说,却成了一个未能亲眼见证的遗憾。
在他离世前,女儿的感情归宿,始终是他心头最大的牵挂。
他多想看到女儿能有一个真正懂她、爱她、能给她温暖和安定的伴侣。
回望巩力泽教授的一生,他对女儿巩俐的培养,堪称倾尽所有。
从最初在家庭会议上拍板留下这个“意外”的女婴,到不惜血本支持她的艺术爱好,
再到为她叩开中戏大门的奔走呼号,每一步都凝聚着如山的父爱与超前的远见。
没有巩力泽的坚持,巩俐的艺术天赋很可能被埋没在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中。
编辑:小脑袋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