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中国电影史的星空中,还有一位比他们更早点亮这片天空的人——谢晋。他不仅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中流砥柱,更是无数观众记忆中最温柔、最锋利的影像作者。
提起“导演”这个词,许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是张艺谋、陈思诚等如今活跃在银幕前后的名字。
但在中国电影史的星空中,还有一位比他们更早点亮这片天空的人——谢晋。他不仅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中流砥柱,更是无数观众记忆中最温柔、最锋利的影像作者。
然而,这位站在艺术巅峰的大师,私下却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命运苦楚——中年痛失双亲,而在他的四个后代之中,其中三个却非健全之人,晚年更亲手送别长子。
他的故事,比电影更悲恸动人。
在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史中,谢晋的名字早已不可忽视。
他不仅数量产出惊人,更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浪漫现实主义的笔触,构筑起一座厚重的精神殿堂。
他的很多代表作,无一不是时代和人民的写照,比如女篮五号和鸦片战争等等。
而他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人民导演”,不仅在于题材广泛、技术娴熟,更在于他始终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命运起伏,深情凝视着他们在生活浪潮中的挣扎与坚守。
他坚持在作品中表达真实情感,即使在政 | 治高压的年代,也从不放弃对爱与人性的表达。他的镜头,既有理想主义的火光,也有现实主义的沉痛。
然而就在他以艺术丰碑赢得盛誉的同时,现实生活却在悄然酝酿着撕裂他内心的悲剧。
谢晋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的书香门第,祖父谢佐清曾是抗清志士,父亲谢春溥为大学教授。
如此背景原本应让他走上一条稳定且光耀的仕途之路。然而,自小对电影的热爱让他走上“违祖训”的道路,成为了一名导演。
他的理想固然得到了实现,但现实的代价却是惨烈的。特殊时期,他的作品《舞台姐妹》被定为“毒草”,本人也遭严厉打压,被关进“牛棚”。
这场政 | 治运动很快波及到他的家庭。其父因无法忍受羞辱吞药自尽,而他的母亲在精神彻底崩溃后,从家中楼上跳楼自杀。
谢晋的内心因此坍塌。那一夜,他抱着母亲的遗体跪地痛哭,却一言不发。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从不公开提及双亲之死。但那份撕裂与愧疚,却始终缠绕在他作品的每一帧画面中。
如果说父母之死让谢晋撕裂了过去,那么孩子们的命运,则在往后的岁月里将他拖进了无法喘息的深渊。
他与妻子徐大雯育有四个子女,长子谢衍是唯一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大女儿庆庆智力偏低,但能自理。第三子阿叁患有哮喘并智障,而小儿子,还因为癫痫疾病,根本没有办法自主生活。
原本以为事业的辉煌可以冲淡家庭的不幸,可真正的打击还在后头。
1992年,阿叁病发去世。2008年,唯一健康且继承了他导演才华的老大,才59岁就因为肺癌,离开了人世。
这位撑起全家的长子,起初并未告诉父母自己的病情,而是悄然处理好一切,甚至立下遗嘱——将75%的遗产留给弟弟阿四,25%给年迈的父母,房产则归姐姐庆庆所有。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谢晋与妻子才从长子朋友那里得知事情,两人痛不欲生,他们强忍悲痛陪着长子走过最后一段时间。
谢晋白发人送黑发人,葬礼上面色平静,却四天四夜不眠不休。有人说他沉默,是因为痛已入骨,已不知该如何表达。
当三名子女的人生都笼罩在阴影中时,谢晋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不幸?
曾有医生私下告诉他,孩子们的智力障碍可能与他年轻时酗酒成性有关——酒精对胎儿神经的损伤,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这一判断像利刃般刺穿了他的心。他开始极度自责,但为时已晚。他无法回头,能做的,只有补偿。
他亲自照料最小的儿子阿四,为他洗脸、理发、熬豆浆,手把手教他生活技能,尽管对方常常发作癫痫,言语无法沟通。
可在谢晋眼里,阿四的一笑,就是人间最美的造型。他从不掩饰儿子的状况,反而骄傲地把他介绍给每一位来访的朋友——这是他的孩子,是他必须守护一生的存在。
2008年10月18日,谢晋收到了母校的邀请,谁知就在回家乡参加校庆时,猝死在酒店中,享年85岁。令人唏嘘的是,距谢衍去世,仅56天。
他的去世震动了整个电影圈。刘晓庆、姜文、朱时茂等人前来送别,刘晓庆甚至情绪失控欲撒钱在葬礼上表达敬意。
而她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偿还谢导的人情,可熟悉谢晋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师一生清贫,却清白坦荡。他的电影与人格一样,不为浮名,只为真诚。
而谢晋的离开,不只是一个导演的告别,更是一段时代的落幕。
他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记录历史、书写众生,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导演的创作方向。
然而,他却无法导演自己的人生:无法阻止父母的离世,无法改变孩子的命运,甚至无法挽回自己的悔恨。
他的人生,是最典型的“人间一程,苦难一生”。一位以光影构建理想国度的大师,却在现实中经历着最沉重的悲剧。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也是个可怜的人。#谢晋
来源:剧评人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