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博因为从30多岁起,就在银幕上扮演“老年人”形象,并且饰演得惟妙惟肖,所以又有无数影迷,将他和北影厂的张平、长影厂的浦克、八一厂的邢吉田排列在一起,并称为“四大老生”。
说到昔日上影厂著名演员高博,我想大家的眼前,一定会出现许多鲜活的银幕形象——《马兰花开》中的王福兴,憨厚朴实。
《早春二月》中的陶慕侃,真诚善良。
《好事多磨》中的刘政委,器宇轩昂。
《不平静的旅程》中的方易之,平易近人。
高博因为从30多岁起,就在银幕上扮演“老年人”形象,并且饰演得惟妙惟肖,所以又有无数影迷,将他和北影厂的张平、长影厂的浦克、八一厂的邢吉田排列在一起,并称为“四大老生”。
但其实高博在刚出道的时候,也曾是舞台和银幕上的“英俊小生”。
1942年他从艺之初,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抗敌剧团”,他就因出色的舞台形象,和含蓄自如的表演,而和刁光覃等一起,被观众誉为“四大小生”。
1947年,高博首登银幕,便是在电影《鸡鸣早看天》中,出演流离失所的大学生邓英如。他的扮相清俊儒雅,和袁雪芬、黄宗英、汪漪、张伐等著名演员的配合,也相当默契。
1949年,上海解放后,高博进入新成立的上影厂做演员,并响应号召,积极转型,主动向“工农兵形象”靠拢。1950年,他便在电影《两家春》中,出演了青年农民大康一角,和同样转型成功的秦怡,出演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
说起这部电影的拍摄,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话说高博得到大康这个角色后,高兴得心都快飞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将这个民兵队长给演好,争取在新中国的大银幕上“一炮打响”。于是他就首先在人物造型上,来了一个“脱胎换骨”。他在没有告知导演和摄影的情况下,就给自己剃了个光头。
结果,他到了位于河北巨鹿的外景拍摄地一看,当地的青年农民,很少有光头造型,这下他就傻眼了。但等头发长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拍戏进度根本赶不上。这可把高博给愁坏了。还在当地农民有在头上包一块白毛巾的习惯。于是高博早晚都把那块毛巾给戴在头上,卸了妆也不摘下来,可把剧组的秦怡、王人美等演员,给乐得够呛。
好在高博的表演朴实自然,和秦怡演“一对儿”,在感觉上也很对。所以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高博还因此获得了1957年国家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演员奖。
大概是因为高博和秦怡戏路相符,气质相当,所以1956年,秦怡前往长影厂出演《马兰花开》中的“马兰”这个角色时,导演李恩杰也选中高博,来出演“马兰”的丈夫王福兴。
这是高博和秦怡的第二次合作。两人的配合十分默契。在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镜头,来体现马兰和王福兴的夫妻恩爱和琴瑟和鸣。其中有一个两人拥抱在一起并深情对望的画面,曾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来,秦怡在总结自己的演艺生涯中,曾专门提到,在《马兰花开》中,她对和高博之间的爱情戏发挥,十分满意。
而很多不明就里的观众,还真以为高博和秦怡在戏外也是“一对儿”呢。
其实当然不是。
那么高博在生活中的妻子究竟是谁?很多影迷都很好奇。
雅清想告诉大家的是,高博的妻子,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老艺术家。
她的名字,叫程漪芸。
那么关于高博和程漪芸的感情经历,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我觉得,高博和程漪芸的爱情,比很多电影中的描写更为生动,也更加真挚。
他们相识于战争年代。
1937年,原本在南京五洲中学读高二的高博,因为抗战爆发,而不得不随学校的老师同学,一同迁到了长沙。孤单无助中,他认识了一个比他小一岁多的好哥们,两人很有共同语言。那就是后来也成为上影厂演员的卫禹平。
高博与卫禹平
两个同龄人在战乱年代互相鼓励,同时也寻求着报国之路。1938年的春天,高博和卫禹平偷偷地登上了一艘船,然后顺江而下,来到武汉。
在这里,两人从报纸上看到《大公报》社为宣传抗日而成立了一个“大公剧团”,正在招收演员。而高博和卫禹平,两人小的时候,都是在北京和天津长大,所以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再加上两人嗓音条件不错,形象也好,所以他们很顺利,就被录取了。
在“大公剧团”,高博和卫禹平共同参与了轰动武汉三镇的话剧《中国万岁》的演出,算是正式出道。但遗憾的是,“大公剧团”并未维持多久,便因财务吃紧而宣布解散。不过当时负责在《大公报》编辑“戏剧与电影”专栏的唐纳,很欣赏高博和卫禹平这两个有天赋又能吃苦的年轻人,于是就又将他俩,给介绍到了“抗敌剧团”。
左一为高博
在“抗敌剧团”的那段日子,高博和卫禹平在表演上得到了很多前辈的指点,进步很快。他们俩也逐渐从跑龙套,到成为大型话剧的主演。高博主演了《流寇队长》、《国家至上》、《蜕变》等作品,很受部队战士和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年轻时的高博
再然后,卫禹平在家人的要求下,回到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而高博则加入到了由我地下党领导的又一个演出团体——“新中国剧社”。而也正是在“新中国剧社”,高博不仅成为了台柱子,而且还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和同为“新中国剧社”的演员程漪芸,由相识,到相恋,并共同出演了《风雪夜归人》、《桃花扇》、《大雷雨》、《日出》等中外名剧。
程漪芸长得非常漂亮。她是广东人,出生于1925年6月27日,比高博小7岁。她17岁便加入了澳门历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艺联剧团”,然后又加入“新中国剧社”担任演员。但因为她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所以只能出演配角。
那时剧团生活远不像大家所想象得那么浪漫,演员们的生活似乎总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而且随时会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但也正是经历了严酷的战争考验,所以高博和程漪芸建立起了生死与共的感情。
1947年11月12日,高博和程漪芸在上海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当时两人都很穷,是“新中国剧社”的同事们,每人凑一点钱,才给这对新人,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因为穷,所以他们连结婚照也没拍,只是将两人的行李,往位于上海多仑路的一个亭子间里一放,就算安了一个家。
不过这场婚礼在当时还是轰动一时。因为参加婚礼的,好多都是上海文艺界的明星大腕,如田汉、洪深、赵丹、卫禹平、朱琳、梁明、熊伟、张绍珍等。田汉还在婚礼现场,为这对新人,即兴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很有意思:广东有佳人,山东有黑汉,四年同甘苦,再煮大锅饭。
结婚后,高博和程漪芸又与人合租了一处廉价的房子。虽然经济条件有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因为两人感情深,所以“有情饮水饱”。
有了妻子的支持,高博在事业上的发展更为顺畅。他也正是在这一年,登上了银幕,在《鸡鸣早看天》中,出演了男主角。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又陆续出演了《红楼残梦》《蝴蝶梦》《柳浪闻莺》《几番风雨》《望穿秋水》《影迷传》等多部电影,成为了上海滩,一颗冉冉升起的影坛“新星”。
新中国成立后,高博更加如鱼得水,不仅在饰演“工农兵形象”方面转型成功,而且还成为了上影厂出镜率最高的演员之一,相继主演《椰林曲》《向海洋》《林则徐》《老兵新传》《51号兵站》《早春二月》《红日》《青山恋》等电影,并以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而程漪芸也和高博比翼齐飞。她虽然做演员难过语言关,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她转型成为了一名舞美设计师和化妆设计师,先后任职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等单位,担任过舞台组组长、化妆组组长、化妆设计等职务。
她曾为《钦差大臣》《曙光照耀莫斯科》《关汉卿》《悲壮颂歌》《叶尔绍夫兄弟》等众多剧目,担任造型设计,用手中的画笔,成就了舞台上的一个个动人形象。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计划将经典歌剧《白毛女》改编成民族芭蕾舞剧,就由程漪芸担任舞美设计和人物造型工作。她通过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戏剧冲突,又利用光影效果,来烘托角色命运的改变。
喜儿出场时红衣绿裤的造型,十分经典,既表现出了农家少女的纯真美丽,又传递了喜儿最终将走上革命道路的信息。
1965年,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后便大获成功。程漪芸所创作的舞美效果也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赞誉。
高博和程漪芸婚后共生下两儿一女三个孩子。他们自幼在艺术之家长大,所以三个孩子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高博一直演戏演到90年代。80年代他曾在众多电影中出演老干部形象,尤其是在《神圣的使命》《好事多磨》《飞向太平洋》《张衡》《不平静的旅程》《流亡大学》《月随人归》等中的表演,十分深入人心。
1992年4月16日,高博因病去世,享年74岁。
2025年1月31日,在高博离世32年后,程漪芸也走了,享年99岁。
高博和程漪芸,他们从相识到相伴,一共携手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战争年代孕育出的爱情之花更加鲜艳,生死相依的婚姻,也更为坚固。
如今,他们相会在了另一个世界,我相信他们在那里,他们将继续书写他们的爱情故事。
来源:湖北台娱乐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