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上戛纳红毯的苏敏,让我对她的佩服逐渐变成了一种厌烦。在她的叙述中,她前半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家庭和丈夫,是典型的“扶弟魔”+“夫权受害者”。当她提出离婚时,还被丈夫敲诈,可以说她的悲情buff已经叠满。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成了“婚姻和原生家庭只会伤害女性”这种极
走上戛纳红毯的苏敏,让我对她的佩服逐渐变成了一种厌烦。在她的叙述中,她前半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家庭和丈夫,是典型的“扶弟魔”+“夫权受害者”。当她提出离婚时,还被丈夫敲诈,可以说她的悲情buff已经叠满。于是,她顺理成章地成了“婚姻和原生家庭只会伤害女性”这种极端观点的隐性代言人。
其实一开始,我对她是佩服的。因为她能那么彻底地追求自我,这需要面对很多挑战,也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做出巨大割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说白了,如果不是足够“自私”,很难真正做到完全为自己而活。如果你会替别人着想,如果你会对他人产生同理心,你就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愧疚,就很难做出让身边人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在乎,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和目标,那你就没什么负担可言了。当你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牵挂、羁绊或关心,就能活得最自由、最自我。就像曹操说的,“宁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差不多就是这个状态。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确实佩服她,她豁得出去,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但我还是觉得,不该去歌颂这种极度自我的行为。凡事过犹不及。从电影《出走的决心》,到如今她在戛纳红毯上的亮相,都在无形中宣扬一种观念:用极端的自我行为来对抗婚姻。婚姻如果不幸福,可以选择分手,何必“出走”呢?如果换作是一个男人出走,舆论还会这么同情和支持他吗?
作为当事人的孩子,你能接受自己有一个常年在外自驾的母亲,和一个独自守家的父亲吗?或者反过来,你能接受一个常年不在家的父亲和一个独守空房的母亲吗?如果苏敏在出走后没有成为网红、经济条件没有改善,她之后又会怎么选?
苏敏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代表。还有很多真假难辨的小作文,在明里暗里告诉女性:婚姻就是在荼毒女性;把女性的幸福与独立等同于不婚;甚至发明出“去父留子”这种概念。更可怕的是,真的有很多女性相信,做单亲妈妈是一种自由、很酷的生活方式。
我不禁想起几年前的咪蒙,那种“毒鸡汤”仿佛换了包装,再次流行起来。读过咪蒙的人,应该对那种风格很熟悉。
爱情、婚姻、生儿育女,这些都应该是随遇而安的事情,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必强求自己去迎合社会主流。让想结婚的人去结婚,让想离婚的人去离婚,让想单身的人去单身。谁都不必觉得自己所处的状态比别人更幸福或更不幸,每种生活都有甜蜜也有痛苦。
别再过度吹捧苏敏这类人物了。面对不幸的婚姻和家庭,她并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她更像是给那些想当网红的人指了一条新路——制造婚姻困境,打造“婚姻受害者”的人设。这条赛道,现在已经越来越拥挤了。#自驾游阿姨苏敏亮相戛纳电影节# #咪蒙# #毒鸡汤#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