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戏曲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然而,近日戏曲界却因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的一番发言,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戏曲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然而,近日戏曲界却因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的一番发言,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故事的开端,是在山西省高平市举办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这场大会汇聚了众多戏曲名家,何赛飞作为评委出席,旨在挖掘和扶持戏曲界的新生力量,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比赛过程中,一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军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带来的《清风亭》表演堪称精彩绝伦,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尽显深厚功底,将剧中人物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然而,当主持人白燕升介绍张军波的从艺经历时,台下众人的心情瞬间沉重起来。
张军波被省团看中后,独自来到太原追求艺术梦想。但现实却异常残酷,他在省团当了五年临时工,每月工资仅有1500元。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远在老家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不得不在演戏之余跑网约车、送外卖。即便发着39度高烧,打着点滴,他也从未放弃舞台,坚守着对戏曲的热爱。而他的妻子,虽心疼丈夫,也只能以半开玩笑说离婚来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心酸。
听到这样的经历,何赛飞深受触动,她的眼眶瞬间湿润,情绪激动地大声呼吁:“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 随后,她难掩痛心地质问:“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拍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这番言辞恳切、直指要害的发言,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许多网友为何赛飞的直言点赞,认为她道出了戏曲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的弊病。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歪曲何赛飞的本意,打出诸如 “何赛飞痛斥梅花奖” 这样博人眼球的标题。这一断章取义的做法,引发了部分喜爱戏剧演出网友们的口诛笔伐。有人认为,演员的遭遇与奖项本身并无直接关联,梅花奖、文华奖是对热爱戏剧演员能力的最高认可,不应该被指责。
面对这些争议,何赛飞在21日晚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急忙出面澄清。她明确表示,梅花奖是中国演员们为之奋斗的艺术最高标准,自己一直拼命鼓励年轻演员去努力得奖,绝不可能 “痛斥梅花奖” 。她强调,这种断章取义的歪曲非常不合适,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发声,还可能干扰活动的顺利进行。她相信广大网友是理智的,能够理解她发言的真正目的,不会被这些不实标题误导。
事实上,何赛飞真正批判的并非梅花奖本身,而是当下戏曲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一方面,资金分配严重不均,大量资金投入到获奖剧目的打造上,而这些剧目在获奖后却被束之高阁,未能真正服务于观众,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基层优秀演员的生存状况堪忧,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这无疑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而作为事件的另一位主角,张军波也通过社交平台发声。他衷心感谢何赛飞为戏曲界发声,同时呼吁年轻演员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从他的言语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他对戏曲纯粹而执着的热爱,即便身处困境,也从未想过放弃。
何赛飞的这次发声,为我们揭开了戏曲行业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戏曲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要想真正振兴戏曲,不仅需要相关部门重新审视资金的使用方向,优化资源分配,为基层演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还需要戏曲从业者们共同努力,创新表演形式,贴近观众需求,让戏曲重新走进大众的生活。同时,媒体也应当秉持客观、真实的态度,传播正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公众,共同为戏曲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