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流量狂欢的时代,《四川观察》决定不再派记者到南宁追综报道刀郎演唱会,这次转型恰似一剂醒脑的凉茶。当娱乐化的镁光灯熄灭,镜头对准市井巷陌升腾的烟火气,我们终于看到官媒应有的模样一一不是资本流量的传声筒,而是民生冷暖的测温仪。
在流量狂欢的时代,《四川观察》决定不再派记者到南宁追综报道刀郎演唱会,这次转型恰似一剂醒脑的凉茶。当娱乐化的镁光灯熄灭,镜头对准市井巷陌升腾的烟火气,我们终于看到官媒应有的模样一一不是资本流量的传声筒,而是民生冷暖的测温仪。
这场刀刃向内的整顿透着媒体人的清醒:停止对娱乐盛宴的追逐,实则是挣脱流量绑架的自我救赎。从刀郎演唱会喧闹的舞台到菜市场斑驳的案板,镜头转向的背后是价值坐标的校准。当记者放下追星的话筒,俯身倾听田间地头的诉说,新闻报道找回了遗失的温度计。
记得此前《四川观察》记者思鹭在海口刀郎演唱会公开叫板持续关注此事的网民"军号″,说什么"军号,你不是很牛逼么,海口我还是来了,打脸么?",公开对抗人民监督,但在"军号″等网民们的持续追问下,人民监督终于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四川观察》终于进行了刮骨疗毒,与网民共同织就了这场媒体觉醒的叙事。这不仅是《四川观察》的涅槃重生,更为整个传媒行业立起航标一一真正的流量密码永远深藏在人民的柴米油盐里。当每个镜头都浸透民生百味,新闻理想自会绽放最动人的光彩。
这场静悄悄的变革告诉我们:媒体的骨骼需要以公信力浇筑,新闻的肉应当由人民故事滋养。在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中,这样的转身虽迟到,却足够珍贵。
来源:浮图15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