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曾凭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的姐姐》等作品斩获金鹰奖、金鸡奖的实力派演员,用生命诠释了职业精神,即使病重期间,她仍坚持拍摄电视剧《造城者》,并将最后一部作品留给了观众。
文|人物娱记
编辑|人物娱记
5月17日,51岁的演员朱媛媛因癌症离世,其丈夫辛柏青在社交平台发布讣告,称妻子“与癌症抗争近五年,始终坚定而自信” 。
这位曾凭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的姐姐》等作品斩获金鹰奖、金鸡奖的实力派演员,用生命诠释了职业精神,即使病重期间,她仍坚持拍摄电视剧《造城者》,并将最后一部作品留给了观众。
朱媛媛的离世引发娱乐圈震动,黄晓明、赵丽颖、倪萍等数十位明星发文悼念,网友亦在评论区表达惋惜。
不过同为青岛籍演员的翟天临,却在悼念微博下遭遇了一场舆论风暴,他写下“好人、好演员”的悼词,评论区却迅速被“查重花了多少钱”“你死了换她回来”等言论淹没。
网友的愤怒直指翟天临六年前的“知网事件”,2019年,他在直播中反问“知网是什么”,随后被曝出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最终被撤销学位并退出娱乐圈。
这场风波不仅终结了他的“学霸人设”,更让高校收紧论文查重标准,毕业生们自此将每年“问候”翟天临视为毕业季传统。
翟天临的争议从未真正平息,此次事件中,他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公关失败案例”。
面对网友“查重费高昂”的指责,他反击称“毕业证靠本事拿”“硕士学历仍在”,全然回避学术不端的核心问题。
更讽刺的是,他声称“查重标准对所有人公平”,却选择性遗忘自己正是导致标准严苛的导火索。
网友的愤怒情绪呈现出复杂的群体心理,2019年后毕业的学生,亲历查重率从30%降至5%的严苛标准,部分人甚至因反复修改延迟毕业,他们将经济与精神损耗归咎于翟天临,形成集体记忆中的“天临债”。
翟天临声称“普通人也会犯错”,但其博士导师陈浥仅为本科学历、北大光华学院未严格审核博士后资格等细节,加剧公众对学术特权化的不满。
当网友诅咒“你该下地狱”时,悼念场景已异化为道德刑场,朱媛媛的悲剧成为投射情绪的幕布,翟天临则沦为“赎罪符号”。
这场骂战中,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翟天临删除争议回复后,留下“不认同网络暴力”的声明,但舆论早已脱离事件本身,演变为对“污点艺人”的集体审判。
网友以“学术正义”之名对翟天临进行施暴,实则混杂着情绪宣泄与道德优越感,当有人质问“凭什么他要悼念朱媛媛”,本质是在否定“犯错者”的情感表达权,这种逻辑下,翟天临的演员身份被剥离,只剩下“学术造假者”的标签。
这一切最终都要归因于翟天临曾苦心经营“戏痴+学霸”形象,晒北大博士后通知书、强调“拍戏间隙写论文”。
但人设崩塌后,其所有行为都被重新解构,此次悼念本可成为修复形象的契机,但他急于辩解的姿态,反而坐实了“缺乏反思”的公众认知。
“翟天临效应”倒逼学术规范本是积极信号,但查重产业链的暴利化(某平台查重费从80元涨至800元)、导师将查重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等现象,不就证实了现如今出现的矫枉过正的情况吗?当学生将矛头对准翟天临时,真正的系统性问题却被模糊了。
朱媛媛的离世本该引发对癌症患者生存压力、演员职业精神的讨论,但现实是,一场悼念演变为网络暴力的狂欢,这不禁令人反思:我们是否在用“正义”之名制造新的伤害?
翟天临当然需要为学术不端付出代价,但代价的边界应由法律与制度界定,而非无休止的群体审判。
当网友喊出“你死了换她回来”时,朱媛媛作为个体的价值反而被消解,她的坚韧、专业、对艺术的追求,在骂战中沦为背景板。
或许,比追问“翟天临是否配得上悼念”更重要的,是回归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允许逝者安息,也允许生者(哪怕是犯错的生者)保有表达哀悼的权利。
来源:人物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