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淳是现在的短剧顶流,也代表了最头部的短剧演员收入,日薪两万到四万,相当于头部长剧演员(按三千万片酬/剧来算)的十分之一。而柯淳的片酬,从去年到今年据说已经翻了十倍。这说明头部短剧演员的片酬正在向长剧看齐,而且涨幅很快,涨势很猛。但这种涨幅真的是制作方愿意看到
文|麦兜
当我们以为短剧演员的片酬和长剧演员千差万别时,柯淳的一句话捅破了窗户纸:“我的片酬是两万每天。”
柯淳是现在的短剧顶流,也代表了最头部的短剧演员收入,日薪两万到四万,相当于头部长剧演员(按三千万片酬/剧来算)的十分之一。而柯淳的片酬,从去年到今年据说已经翻了十倍。这说明头部短剧演员的片酬正在向长剧看齐,而且涨幅很快,涨势很猛。但这种涨幅真的是制作方愿意看到的吗?
我们采访了两家公司的制片人,一家是业内头部公司的制片人momo,另一位是业内中小型公司的制片人小清,来探究目前短剧演员片酬的真实情况,以及这一涨幅过快的现象,究竟会给制作方带来哪些压力?会给行业带来哪些潜在的机遇和风险?
主角吃尽行业红利
当短剧行业这个迅速崛起时,行业中的任何一环都将快速上升,那么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员,片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制片人momo表示:“短剧演员片酬涨幅过快、过大的趋势是从这半年开始的。因为今年红果短剧开启了春节档,短剧的热度、曝光量比去年大很多。整个演员片酬的水位整体上涨了5000元左右。”
目前短剧演员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种是男、女主角,第二种是重要配角,第三种是普通配角。
在这三大类里面,吃到最多行业红利的就是男女主角,尤其是手握爆款的男女主角。制片人小清表示,近期有过爆款短剧的男女主,片酬基本都在一万以上,而且还有超时费。正常拍摄时长是12到16个小时,超时要加收10%的超时费。而知名度较高的头部演员,片酬都在两万以上。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知名度高的头部男演员在30位左右,女演员稍微少一点,也有20多个。”
配角演员的片酬和主角往往差了一位数,制片人小清表示,重要配角的片酬一般在5000元以下,“而我们会控制在2000元以下,普通配角我们会控制在1000元以下。除了男女主演,其他人的片酬我们都会控制得比较低。”
短剧配角演员的片酬还在正常腰部演员的片酬范围内,但是短剧男女主角的片酬很明显已经和配角拉开了差距。而且制片人momo表示,“主角和配角之间的片酬差距会越来越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短剧的总时长较短,导演会重点将剧情聚焦在男女主的主线上,而不太会去展开关于配角的支线。所以配角的片酬很难像主角一样涨得很快。
但是配角演员也可以往主角的方向去转型。虽然短剧演员从配角到主角的上升之路也不容易,但至少不像长剧演员一样门槛那么高,短剧市场还是相对开放和公平的。momo表示:“我们比较愿意给新人机会,新人演员也可以找到潜力股。而且重要的是市场的需求,市场如果有适配某个演员的题材,也许他就有机会从配角变成主角。”
短剧演员片酬上涨过快,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制作方来说却会增加成本的压力,这对于小成本、薄利润的短剧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制片人小清表示:“我认为短剧演员的片酬涨幅趋势不合理,但就算不合理,市场也会有人为他们买单。比如我觉得某个演员很贵,拍了两个项目之后,又涨了几千块钱,但人家手里依旧有十几个本子在等着挑。爆款演员即便再贵,也不缺戏。”
这就形成了行业的内卷,当制作公司相互竞争头部演员时,就会给短剧头部演员抬价的空间,最后可能是价高者得。如果这件事情成为了一个循环,那么短剧头部演员的片酬就会越涨越高,制作方的成本支出就会越来越大。
但是投资几十万到几百万的短剧,毕竟不是投资几个亿的长剧,制片人首先考虑的不是拿下头部演员,而是控制成本,制片人momo表示:“我会从非常理性的项目成本角度去选角,第一是演员适配度,第二是成本性价比。在片酬一万多的范围内,演员能接受就来,不能接受就算了。因为现在的短剧不适合演员片酬占比过高,我们更希望把预算留在制作上。”
他认为,现阶段短剧演员片酬在每天几千到一万多的范畴内是相对良性的,不至于给制作方过大的成本压力。因为现在短剧平均拍摄周期在8到10天左右,一个演员的片酬每高几千块钱,制作方可能就会少拍一天。“我们还是更倾向于多花一点时间,把这个戏拍得更细致。”
片酬上涨给制作公司带来压力
短剧行业现在已经走到了红海阶段,真正能赚大钱的短剧公司只是少数,很多短剧公司都是微赚,有的还在亏钱。某业内知名短剧公司创始人Lisa表示,即便是头部公司,一年下来打造的大部分短剧也仅仅是保本,有的也会亏钱,需要靠那些大爆剧让公司实现正向盈利。所以他们做每一部短剧都很“抠门”,这样才能够有持续的现金流开发新的内容。
当大多数短剧公司都在想办法降本增效,在越来越卷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时,演员片酬上涨过快,无疑会给大量的中小型短剧公司带来资金压力。这种资金压力有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制片人小清表示:“制作方的压力确实很大,我们公司是去年进场短剧的,明显感觉到从去年到今年,制作成本往上涨了不少。我们分析成本涨在哪儿了,发现很大一部分都在演员上了。”
“如果想做一些好的竖屏短剧,头部主角演员的演技确实要比配角要好,而且还自带流量,对于在红果平台上播的剧来说,还是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的。所以我们还是倾向于选择手握爆剧的演员,但是为了控制成本,一般是选择一个爆款演员(片酬1万多每天)加一个没有那么爆的演员(五千左右)的搭配。”
而制片人momo则表示,“我们的确听说过一些报价三四万的演员,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来说压力非常大。还有一些公司,为了等一个爆款演员推迟开机时间,加大成本。我觉得这种操作对于制作方不是一个良性循环,还有可能会导致行业内对演员的价格战。”
momo认为,“演员片酬最好控制在短剧制片成本的20%-30%,不论是对行业还是对公司,都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
短剧演员片酬快速上涨,是一个行业泡沫化的征兆,而像柯淳一样的短剧头部演员的粉丝,也已经逐渐开始有饭圈化的迹象。《好一个乖乖女》爆火后,柯淳2个月粉丝数涨到430万以上。而短剧F4的其他三位申浩男、马小宇、何健麒,抖音粉丝数也均在百万以上。在品牌商务与杂志邀约上,柯淳、马小宇的费加罗总销量突破20000本,销售额超110w。粉丝经济初具规模。
那么短剧行业会重走当年长剧造星的老路吗?如果短剧演员也重走了流量明星的老路,是否会让行业陷入长剧那样受制于流量明星的困境呢?
两位制片人都给了骨朵否定的答案,制片人momo表示:短剧因为划分不同的题材,圈层还是相对封闭,短剧演员也是在某个题材内比较出圈,但到了其他圈层就没什么影响力,所以短剧演员的知名度还是有限的。而且目前行业内也没有资本化的趋势,因为目前红果平台是一家独大,制作公司需要听平台的,演员要听制作公司的,演员的话语权还没有那么大。”
“如果短剧行业有资本化的趋势,对演员、对短剧行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因为短剧行业是一个门槛低、机会平等、‘短平快’的行业,粉丝经济将会拖慢行业的节奏,也可能会裹挟艺人,最终反噬作品。这不是一个良性循环。”
小清也表示:“长剧造星是需要资本来花钱打造的,但是短剧行业没有资本介入,也没有经纪公司硬推。而且现在红果平台不像爱优腾,一些不出名的小演员担主演没法过会。红果平台的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制作公司能交片,即便用的不是很火的演员,也可以。”
短剧演员片酬上涨,对于行业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风险是制作方日益增长的资金压力,而机遇则是短剧行业造星之后,可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商业玩法,比如短剧演员的经纪公司这一新的业态。
但长远来看,如果短剧演员片酬上涨的趋势一直泛滥下去,可能会将短剧行业推向传统影视行业的流量积病。而这正是长剧走向衰败的核心原因之一。
来源:小永说娱乐星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