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聂圣哲批评董宇辉的内容火爆全网。与此同时,聂圣哲也遭到众多网友的批评。一时间,网络上烽烟四起,聂董二人形成两派不同阵营的粉丝对骂,孰是孰非,一言难尽。
近期,聂圣哲批评董宇辉的内容火爆全网。与此同时,聂圣哲也遭到众多网友的批评。一时间,网络上烽烟四起,聂董二人形成两派不同阵营的粉丝对骂,孰是孰非,一言难尽。
灵灵看世界认为,在流量经济主导的当代社会,董宇辉的崛起被视为草根逆袭与文化资本商业化的象征,而聂圣哲对其的激烈批评则折射出传统知识精英对新兴文化生产者的焦虑与排斥。
这场看似个人化的论战,实则是数字时代文化权力秩序重构的缩影,揭示了流量逻辑与传统权威的深刻冲突。
聂圣哲
一、聂圣哲的批评核心:从“假人”到文化祛魅
聂圣哲对董宇辉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对其文化人设的质疑。他直言董宇辉是“假人”,认为其言行存在虚伪性:一方面以“文人风骨”自居,频繁引用经典诗词塑造知识形象;另一方面却深陷商业带货逻辑,甚至因供应链问题屡次翻车(如内蒙古烧卖事件中称其为“蒸裂的包子”,引发地域文化争议)。
聂圣哲尤其反感董宇辉的“拧巴”状态——既依赖资本与流量红利,又试图与“网红”标签划清界限,这种矛盾被解读为“端着文化人的架子,行消费主义之实”。
更深层地,聂圣哲的批判指向一种文化等级的维护。他认为董宇辉的文学引用停留在“高三作文水平”,其直播内容缺乏思想深度,仅是“辞藻堆砌的华丽橱窗”。这种评价背后,是传统知识分子对文化资本垄断权的捍卫,试图以学院体系的美学标准否定直播间的文化生产合法性。
二、董宇辉现象:流量民主化与文化资本变现
董宇辉的成功恰恰打破了这种文化垄断。
他通过“知识带货”模式,将《瓦尔登湖》的金句与农产品销售结合,用文学叙事激活商品的情感价值,创造了单场直播销售额破亿的奇迹。这种“文化下山”的实践,本质上是布尔迪厄所言“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术殿堂,而是通过流量平台实现大众化传播与商业变现。
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三重共鸣:
1. 阶层叙事:农村出身、负债逆袭的经历,契合公众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期待;
2. 情感治愈:用田园诗意的语言唤醒都市人的精神乡愁,如卖玉米时讲述童年回忆引发集体共情;
3. 反套路直播:以平和的知识分享替代叫卖式营销,重构了带货场景的文化调性。
董宇辉
三、冲突本质:话语秩序与价值坐标的撕裂
聂董之争的本质是代际文化权威的博弈。聂圣哲代表的60后精英群体,仍遵循“学术成就-公共影响”的传统权威路径,而董宇辉的丈母娘粉丝(以24-50岁女性为主)则用流量投票,将“知识传播-情感共鸣-商业成功”视为新标准。这种冲突体现在两方面:
1.话语权更迭:教授的长篇批判在短视频平台被解构为“爹味说教”,而董宇辉的即兴发挥却被升华为“文化治愈”符号,折射出赛博空间平民赋权对单向度权威的颠覆;
2.成功范式断裂:传统“文化资本-社会地位”的线性路径遭遇“注意力-商业价值”指数增长的挑战,聂圣哲“青年无希望”的论断,恰暴露了对路径失效的焦虑。
四、争议背后的文化生态反思
董宇辉的困境映射出流量时代文化生产的悖论:
1.人设脆弱性:其“文化人”形象屡因常识错误(如居里夫人诺贝尔文学奖谬误)和访谈尬聊(如李娟的“一坨赞美”事件)遭受质疑,暴露知识储备与深度思考的不足;
2.商业与文化的失衡:供应链问题(如月饼代工风波)威胁IP可持续性,而过度依赖个人IP也使公司运营面临风险;
3.流量反噬:聂圣哲的批评虽显尖刻,却揭示出公众对“伪文化”的警惕——当知识沦为带货工具,是否消解了其本真性?
结语:迈向多元共生的文化契约
这场论战的价值在于提出数字时代的文化评价体系重构命题。传统知识分子需正视“文化下山”的不可逆趋势,接纳流量平台的传播革命;而董宇辉们则需警惕娱乐化陷阱,避免知识成为消费主义的装饰。健康的文化生态应包容“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对话,让学术深度与流量活力共同编织现代文化的多元图景。
灵灵看世界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福柯所言“话语即权力”向“对话即共生”的跨越。
来源:灵灵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