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敏是男的呢?他离家出走,还算是觉醒吗?不被骂死就不错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3 23:58 3

摘要:我就在想,如果56岁的苏敏不是一位“逃离家庭”的阿姨,而是一位抛妻弃子、自驾环游中国的中年男性,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痛斥妻子的冷漠与婚姻的压迫,宣称“父亲与丈夫的身份是对男性的枷锁”——那么,现在这场被女权主义者捧上神坛的“觉醒叙事”,将会遭遇怎样的舆论审判?答案

大家好呀,我是小奶猫爱烤面包。在这里恭祝阅读本文的朋友,感情和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我就在想,如果56岁的苏敏不是一位“逃离家庭”的阿姨,而是一位抛妻弃子、自驾环游中国的中年男性,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痛斥妻子的冷漠与婚姻的压迫,宣称“父亲与丈夫的身份是对男性的枷锁”——那么,现在这场被女权主义者捧上神坛的“觉醒叙事”,将会遭遇怎样的舆论审判?答案或许已经显而易见:同样的行为,只因性别互换,便从“英雄”沦为“渣男”,从“自由斗士”变成“责任逃兵”。

这场假设性讨论,不仅撕开了性别议题中的双重标准,更暴露出某些极端女权话语对男性苦难的漠视与对性别平等的虚伪姿态。

一、性别倒置下的舆论反转:从“觉醒偶像”到“社会公敌”

设想一下吧,这个男性版苏敏的故事:一位中年男性说自己因长期忍受妻子的语言暴力与经济控制,患上抑郁症后选择离家出走,开着一辆二手车环游全国。他在抖音发布视频,控诉婚姻中“失去自我”,声称“男人不该被丈夫和父亲的身份绑架”。很快,舆论场将上演一场荒诞的变形记:

1. 社交媒体:从“感动中国”到“全网追剿”。

女性苏敏的视频评论区充斥着“姐姐好勇敢”“女性觉醒之光”,而男性苏敏的账号下则将涌入口诛笔伐:“抛妻弃子还有脸说自由?”“男人果然都是自私的动物”“你老婆辛苦持家,你却在游山玩水”。女权大V们会迅速撰写长文,指责他“利用男性特权逃避责任”强化“丧偶式育儿”。

2. 商业合作:从品牌代言到全民抵制

女性苏敏被欧莱雅奉为“独立女性典范”,男性苏敏若接到剃须刀或汽车广告,必将引发“鼓励男性弃养家庭”的舆论风暴。品牌方会连夜撤稿道歉,网友发起#抵制渣男广告#话题,女权组织联名要求下架相关产品。资本对性别议题的投机性在此刻暴露无遗——他们只拥抱“政治正确”的流量,却对男性困境视若无睹。

3. 影视改编:从“女性史诗”到“厌女宣传”。

若某导演将男性苏敏的故事拍成电影《出走的决心》,剧情大概率会被批判为“美化男性逃离家庭”“抹黑女性形象”。豆瓣短评区将充斥一星差评:“导演是厌女症晚期吗?”“现实中有多少男人像主角一样无辜?明明都是家暴犯!”而国际电影节若邀请他走红毯,女权组织必会举牌抗议,指责电影节“纵容性别压迫”。

二、双标背后的逻辑黑洞:女权主义的“选择性共情”。

极端女权主义者在对待男女行为时,存在一套严密的双标话术体系。当女性逃离家庭时,她们高呼“打破父权压迫”;当男性做出同样选择时,她们却搬出“男性原罪论”。这种分裂源于三个认知陷阱:

1. 受害者特权的滥用。

极端女权将女性默认设置为“受害者”,认为男性天然享有结构性特权,因此男性的一切苦难都是“自作自受”。男性苏敏若控诉妻子的冷暴力,会被嘲讽“男人也会被家暴?笑死人了”“你知道多少女性每天在经历这些吗?”这种逻辑彻底否定了男性作为个体的痛苦,将性别议题简化为“压迫者vs被压迫者”的二元对立。

2. 对家庭责任的性别化定义。

当女性离家时,极端女权强调“母职惩罚”对女性的剥削,认为社会将育儿责任单方面强加给女性;但当男性离开家庭,同一批人却立刻切换话术,指责他“违背父亲的天职”“没有履行养家义务”。

3. “男性原罪论”的霸权。

在极端女权叙事中,男性个体的道德瑕疵总会被上升至“全体男性的共罪”。女性苏敏的丈夫冷漠自私,证明“父权制下男人都是压迫者”;男性苏敏的妻子若同样冷漠,则会被解读为“女性长期受压迫后的合理反抗”。这种“男性有罪推定”彻底关闭了理性讨论的空间。

性别倒置的假设看似夸张,实则在现实里是有迹可循的。 2021年,一位上海父亲因全职带娃患上抑郁症,在知乎发帖称“想暂时离开家庭”,结果被数万网友攻击“矫情”“男人带个孩子就崩溃?你知道产妇抑郁多普遍吗?”

而当一位母亲发文抱怨育儿压力时,评论区却是清一色的“姐妹辛苦了”“爸爸死哪儿去了”。

这就是如今的舆论生态。

我们不搞男女对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苏敏们张口闭口都是煽动性言论,把妻子母亲的身份贬低为对女性的禁锢,我们必须要给予反击。

这是歪理邪说。

来源:小奶猫爱烤面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