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76年,北京电影洗印厂的车间里,一个高个子青年在角落发现了一本手抄的《唐诗三百首》。他好奇地翻看,被那清秀的字迹吸引。
976年,北京电影洗印厂的车间里,一个高个子青年在角落发现了一本手抄的《唐诗三百首》。他好奇地翻看,被那清秀的字迹吸引。
"这是谁抄的?"青年问工友。
"孙加林,那个不爱说话的姑娘。"
要知道,这个青年,就是未来的陈凯歌大导演。当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发配"到洗印厂的管道工。
这便是他第一段婚姻的开始。
那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陈凯歌经常"恰好"在孙加林值班时来检修管道,两个人渐渐熟络起来。
这一年,孙加林24岁,陈凯歌也恰好同龄。
她有着独特的安静内敛气质。父亲孙芳垂,是参与设计中央电视塔的建筑大师。小时候,父亲总爱带她去工地,教她辨认各种建筑风格。
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渐渐产生了好感,步入了甜蜜的恋情。
1977年春天,这对小情侣在厂区后面的小树林里交换了定情信物:陈凯歌送的是手抄的《致橡树》,孙加林回赠的是一枚用电影胶片做的书签。
情深意笃,那就在一起吧。
国庆节,两个年轻人把铺盖搬进了北影厂9平米的宿舍,开始了婚姻生活。
这对新婚小夫妻最奢侈的家具,是两张单人床拼成的大床,中间总是有条缝,睡着睡着就掉下去一个人。
这一年,高考恢复,小夫妻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备考"的生活。妻子考上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丈夫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1982年毕业后,她参与设计了北京昆仑饭店,展现出惊人的专业天赋。而此时的陈凯歌,正在筹备他的导演处女作《黄土地》。
两年后,她又收到了加拿大皇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丈夫的《黄土地》刚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正是事业起飞的关键时刻。
"跟我一起去吧,"她轻声说,"就当是看看外面的世界。"
陈凯歌却拒绝了:"我的镜头,只能对准这片土地。"
分别那天,孙加林把结婚时的那枚胶片书签留在了床头,拖着两个大箱子走进了首都机场的安检通道。
她不知道,这一走,夫妻的缘分也要到尽头了。
多伦多的冬天冷得刺骨,但孙加林每天凌晨五点就出现在实验室。这个曾经的建筑设计师,现在要从头学习医药化工。
她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双眼布满血丝。
"孙博士是我们见过最拼的研究员。"她的导师回忆道,"有次她为了观察一个反应过程,连续工作了36小时。"
两年的跨国分居后,两人都割舍不下自己的事业,只得在1986年平静离婚。
1987年,刚在影坛崭露头角的陈凯歌,突然闪婚"名门痞女"洪晃。
洪晃帮他拿下美国绿卡,他给洪晃的文艺沙龙增添谈资。不过,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四年。
1991-1996年,陈凯歌开始了和倪萍的六年同居生活。倪萍为他洗手作羹汤,甚至在他父亲病榻前尽孝,却始终等不来一纸婚约。
直到某一天,25岁的陈红,顶着"大陆第一美人"的光环,踏入了陈导的生活。毕竟是才子,太容易吸引注意力了。
等待多年的倪萍,最终等来的是晴天霹雳的消息——男方变心了。于是,黯然退出了这段恋情。
1996年,陈凯歌在《风月》片场向比自己小16岁的陈红求婚。婚后两人开启"夫妻店"模式,一个当导演,一个做制片。
从《梅兰芳》到《妖猫传》,陈导在电影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媒体对他的绯闻,也各种津津乐道。
而离婚后的孙加林,也早已完成了人生蜕变。
她把建筑设计的功底完美迁移到医药化工领域,加入了全球知名企业杜邦公司。
事业上,多年的兢兢业业得到了回报。2002年,她获得了"杜邦年度杰出科学家"的奖杯。
四年后,孙加林再次让所有人惊掉下巴——她成为了杜邦亚太区总裁,掌管着数十亿美元的生意版图。
在上海外滩的办公室里,下属们对这位亚太区总裁佩服得五体投地。她专业知识丰富,流利切换着中英文主持会议。
更让人羡慕的是她的家庭生活。1989年,她在美国与一位白人工程师结婚,后来生了个儿子。
在纽约长岛的别墅里,丈夫教孩子们搭积木、学习;周末时,一家人会去中央公园野餐。
现在73岁的她,已经退休多年,日子过得温馨舒适。
好的爱情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好人生也是。
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孙加林甘于安宁平静。她的光芒不来自媒体的照耀,而源自内心深处的笃定从容。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