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渝州拾遗》以“时光之桥”为叙事意象,串联起巫溪五大非遗项目(巫溪嫁花、烤鱼、老鹰茶、五句子山歌、传统手工制盐技艺),通过爱情、创业、家庭、生死、传承五大人生主题,将非遗技艺与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交织。
《渝州拾遗》以“时光之桥”为叙事意象,串联起巫溪五大非遗项目(巫溪嫁花、烤鱼、老鹰茶、五句子山歌、传统手工制盐技艺),通过爱情、创业、家庭、生死、传承五大人生主题,将非遗技艺与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交织。
纪录片《渝州拾遗》已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我们特别邀请到《渝州拾遗》的导演翁羽,分享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渝州拾遗》海报
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基因
“让非遗能呼吸,这是我创作的方向。”总导演在采访中如此定义《渝州拾遗》的创作起点。
△纪录片《渝州拾遗》剧照
在《渝州拾遗》中非遗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巫溪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创作团队深入巫溪村落,发现非遗传承人既是技艺守护者,更是“生活哲学家”。如烤鱼技艺传承人陈嗣红,以散文记录夜市烟火,用脆李话梅创新传统美食,展现了“非遗即生活”的鲜活逻辑。巫溪嫁花不再仅是婚俗符号,而是承载着爱情承诺的手工艺术;老鹰茶的制作工艺则成为父子两代化解隔阂的情感纽带。团队刻意避开宏大叙事,转而用微短剧形式呈现“小人物的大历史”,让观众从一碗烤鱼、一壶老鹰茶中触摸文化肌理。
△纪录片《渝州拾遗》第二集——巫溪烤鱼
时代与传统的平衡
在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相关纪录片的过程中,观众都会意识到一个事实——传统技艺的衰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纪录片《渝州拾遗》中也记录着这种困境。在第五集巫溪制盐中,手工制盐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被更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这种转变虽然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但也意味着传统手工制盐技艺的逐渐消失。然而许多传承人对那个手工艺制盐的时代依然满怀感情和遗憾。
△纪录片《渝州拾遗》第五集——巫溪制盐
“有些情感上的创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导演在采访中回答此类困境,“而从时代需要的角度来看,我们既需要更加高效的生产效率又需要传统精神。很多传统手艺可能会逐渐消失,但那些人的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我认为这也是非遗保护的真正意义所在。”
跨越文化桥梁:精准翻译与本土化改编
“如果说把译制比座桥梁,那么准确的语言翻译,就是这座大桥坚固的桥墩,是支撑桥梁稳定的基础。”纪录片《渝州拾遗》共翻译成西班牙语、蒙古语两个语种。因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为了提升翻译质量,创作团队不仅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更在译制中融入了拉美文化的表达方式。主创团队邀请了一位拉美文化顾问参与翻译工作。帮助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本地化处理,确保内容不仅准确,还能被海外观众轻松接受。
挑战与希望
在拍摄纪录片《渝州拾遗》的过程中,创作团队遇到了许多非遗传承人,他们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守护着传统技艺。然而,如今他们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团队在拍摄过程中发现,许多年轻人对非遗仍然缺乏兴趣。许多非遗项目因为缺乏年轻一代的参与,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作为媒体人和文化工作者,团队希望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技艺和传承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价值。
△纪录片《渝州拾遗》剧照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实习生赵盈月,特别感谢《渝州拾遗》导演翁羽、制片人左越对本文的贡献。
来源:解读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