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去年《我的阿勒泰》电视剧一经播出,连带着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和新疆阿勒泰这个旅游胜地,以及作家李娟都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剧集播出期间,李娟在草原上接受采访,姿态从容洒脱,妙语连珠,偶尔给屏幕前的观众们带来些许领悟。
那段时间,她写过的《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等散文集,被各大书店放置于最显眼的位置,一度成为最畅销的作品。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李娟热度不减,关于她私下生活的关注从未停息。
每年的鲁迅文学奖发布的时候,都会引起文坛众人关注,不过李娟获奖的那年,无数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个李娟到底是何许人也。
其实早在1998年,李娟就投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稿件《九篇雪》!
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她笔耕不辍,始终没有停止过阅读和写作。
她的作品虽然没有大火,但其中笔触依稀可见,李娟这些年来心境和笔力的进步。
在成为这样稳步前进的作家之前,李娟打过各种各样的零工,从小和母亲姥姥一起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流浪。
并且,她年纪轻轻就因为家境窘迫,又不合群的原因辍了学……
从那之后,她与家人在冬牧场开过杂货店,夏日在广袤的田地种向日葵,在狭窄街道上开裁缝店,饱尝生活给予的苦辣辛酸。
在一份份体验里,李娟深感孤独无处诉说,就将这些生活里的零散小事,全都写了出来。
如今通过她的文字回望,可见那时她确实曾被贫穷所迫,不得已挣扎求生,却又在这份粗粝里发掘出真情来。
她不断以这些经历为养料,丰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她的文字,总在赞颂美好事物的原因,即便在那样的日子里,她依然乐观自洽。
后来,李娟在乌鲁木齐找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原本终于想着可以安定下来,可打击却接二连三地袭来……
她的姥姥生前一直念叨着要回东北老家,可三人忙于生活无暇他顾,一直到她最后遗憾离世,也没能实现这个心愿。
葬礼结束后,经历了亲人离世的李娟思念亲人,写下了一篇篇文章,如《我想做一个能在你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由此感动了无数读者!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李娟多次换房子住和母亲分开生活,有了另一片自由的天地,和永远的对家人难以释怀的思念。
为了能在城市有个立身之所,几年前李娟在阿勒泰买了一栋闲置的房子,占地面积大,年久不住人,只花费了十五万块钱。
比起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阿勒泰地处新疆,环境优美,但生活上同样也有不便,好坏参半。
李娟却对这一切看得很开,比起年轻时的她有很多离家的愿望,年过四十后,她更多追求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而且,她还不无骄傲地在节目中称,因为自己没有孩子,不曾结婚,生活压力小,琐事也少,可以充分享受人生。
细数之前谈过的几段恋爱,李娟总结道,最后这些男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过他。
无论中间产生过何种深情厚谊,她都不可避免地,在与异性的恋爱关系中,感受到某种巨大的空缺和失落。
作为这样一个有着细腻文思的作家,想要找到在这条路上志同道合的人,几乎难以登天。
偏偏李娟又不愿意将就,直到今天她依然过着独居生活并以此为乐。
在《我的阿勒泰》爆火之后,李娟先前写过的那些书销量都很好,读者们亲切地称其为娟姨,很多人给她写信,在网站上追寻她的踪迹。
后来,为了回应读者李娟便开通了账号,每隔一段时间就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日常。
她养了鸡,闲暇时间给自己织毛衣,早年做裁缝的手艺一点没落下,还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菜,养着小动物。
这样近乎远离城市喧嚣的慢节奏生活,几乎是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
可李娟却打破了城市和乡村对立的界限,称没有一个地方会是完美的,无论身处何方,都可能会感到空虚。
很多不满意现状的人,看看她的文字感受她的人生经历,也便渐渐放下这份执念了。
说到底,李娟的书之所以卖得那么火,散文的笔触能那么动人心弦。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她有个非常年轻的心态,又过早在社会中摔摔打打。
对这个时代下,迷茫彷徨着的人们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一种回应。
究竟留在外地还是回到家乡,究竟坚持梦想还是顺其自然,究竟努力拼搏还是享受生活。
在将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尝试过之后,李娟试图给大家展现不同的人生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从不以说教的姿态展现自我,而是足够豁达又乐观,平实地揭开这个家庭和社会,带给自己的创伤和喜悦。
最后这样总结,在任何一种生活里,她最终都感受到孤独,那是一种无法轻易排解的情感。
自李娟的青春期萌芽,随着她成长而生长,直到伴着她跨过四十岁!
结语:人与人之间无法轻易理解,人与自然更是如此。
因此,她才会觉得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最局促,最无法收场”。
可转过来,在这种几乎无解的难题下,她又用自己曾做过的那些积极的事情表明,热爱这份生命。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该遇见的人和值得喜欢的事,人不是被困在这里,就是被困在那里!
只是,如今四十五岁的李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无论是乌鲁木齐、北京,还是阿勒泰。
无论过着素朴的生活,还是经济条件好转,她始终在思考、有领悟,也将一如既往地写下去。
来源:老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