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漫画的“内心世界”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2:00 3

摘要:197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被当作表达“内心世界”的对象,取得极大的进展。这几乎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短时间内出现的 “重写”现象。1970年代以后,少女漫画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手法,而是作为一种语言表现手法发展起来的。

197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被当作表达“内心世界”的对象,取得极大的进展。 这几乎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短时间内出现的 “重写”现象。 1970年代以后,少女漫画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手法,而是作为一种语言表现手法发展起来的。

在大正时代之前,少女杂志中就已经存在以少女为主角的绘本故事了。 这被视为是少女漫画的萌芽期

战后漫画史的发展受到手冢治虫《新宝岛》开头几页汽车疾驰画面的束缚,这已成为定论。尽管 “这是印刷在纸张上的漫画”,但给人以“像看电影似的”“生理上的快感”,这是当时这部作品给少年的印象。漫画表现手法在电影的语境中加以实现,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么做的结果是,电影情结贯穿于整个战后漫画史,不知道手冢治虫名字的一代人甚至也被束缚。 “电影似的漫画”道路走下去便是动画。 押井守、大友克洋等人如同电影般的动画以及庵野秀明拍摄的真人漫画电影等,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新宝岛》隔代遗传的记忆。

在这样一种战后漫画史的发展过程中,与电影一样,漫画表现手法走向内在化的现象扩展到文学领域。诚如夏目房之介指出的那样,手冢治虫毫无节操地试图将其自身体验的所有领域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去。这种外在的表现手法不仅仅局限于电影领域,还延展至宝冢、演剧、落语等多个领域,但与轻而易举就被规范化了的电影不同,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其表现手法也仅为手冢治虫这一代人所使用,然后便销声匿迹了。文学也是手冢治虫试图引入战后漫画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手法,这在漫画表现手法中作为一种技法得以确立是在 197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出现时。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地方有过论证,这里就不再叙述了。不过,这里仅指出与本书相关的一点,即从漫画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文学”的话,所谓“文学”是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手冢治虫与其继承者们则在如何用绘画表现“内心世界”方面苦下 功夫。

1 970 年代, 池田理代子创作的少女漫画作品 《 凡尔赛玫瑰 》,后来被 宝塚 歌剧团改编成人气舞台剧

1970年代初期,此前在少女漫画领域未能确立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法作为一种技巧,由手冢治虫及其继承者们用语言而不是用绘画确立了。 漫画表现手法中的语言此前在原则上被纳入 “会话气球”(speech balloon),即所谓的“对话框”中。这和今天的使用方法没有区别,但所谓“对话框”中的语言,与戏剧或电影中的台词一样,意味着在制作过程中,它是作为会话,伴随着声音被说出来的。 1970年代的少女漫画将没有写在对话框中的语言与对话框中的语言分别安排,将它作为记述出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法。这么做的结果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少女漫画的语言技巧得以发展。 1984年,吉本隆明带着惊讶的语气这样写道:

在画面的语言层面,人们经常尝试着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这个尝试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人们试图切断画面中语言的 “含义”,减轻语言“含义”的重要性,并试图将语言的影响更加细分化。(吉本隆明《大众形象论》)

这段话虽然有点难以理解,但吉本第一次指出了这样一种情况:因漫画家在对话框内的台词之外设置了一个表现 “内心世界”的场,所以少女漫画中的表现手法得以多元化。 到 1980年代中期时,无论对话框里的台词,还是对话框外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都更加“细分化”、多元化。 顺便说一句,在吉本隆明的论述中,他还提及,在 Tsuge义春的漫画中,我们看不到这种语言的多元化现象。这也许和本文没有太大的关系,Tsuge义春的剧画常常被人们认为具有文学性,但在语言表现手法方面却不发达,这令人很感意外,我以为,在论述其作品的“文学”性时,这一点应加以考虑。

总之, 1980年代中期,在少女漫画领域,用上述的语言技巧表达“内心世界”已成为极其标准的一种做法。

1981 年开始连载的 少女漫画《有闲俱乐部》 , 一条由香莉

为什么少女漫画需要如此复杂的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法呢?与此相关联,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少女漫画和女权主义都是由团块世代的女性创造的。 1960年代末的经济高速增长末期,在出版界出现了一个手记热,许多写作手记的女性粉墨登场,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的书里有所涉及。当我们思考战后史时,像这样在女性世界里,叙述“自我”的大众化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我没有篇幅详尽说明这一点。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期,从民谣到新音乐,许多男性歌手都在以女性为第一人称来演唱,或者尽管第一人称是男性,但必须要像下面所举例子那样来演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这个时期女性世界中“自我”的诞生紧密相关。

看着雪白的陶瓷器,从不厌烦 /却又不去抚摸它/就这样,我在你的身边度过一天

用我曾经使用的话来说,一边是避讳 “主体”的男人们,一边是越界成为“有一张成熟的脸”的少女们,他们之间有着某种距离感;男性对将与男性不同的“主体”掌握在手中的女性有一种不和谐的感觉。现在读来,当时的这个说法还是正确的。

小学馆发行的少女漫画杂志《Sho-Comi》

但与此同时,大众化的女性的 “主体”经过亚文化的熏陶,与1980年代的消费文化相结合。上野千鹤子称之为“由消费引起的自我实现”。 女性大众化的 “主体”在她们自身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的1980年代里留下历史性的痕迹。我之所以将少女漫画与女权主义、消费社会当作同一个问题加以探讨的原因就在于此。 1980年代的亚文化是以女性世界里出现的“主体”为基础的,甚至在性表现手法方面,这个“主体”作为“叙述自我”的手段被改写 。

来源:金钱猎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