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翻到朱媛媛的访谈视频,她穿着素色毛衣坐在木椅上,眼睛亮得像刚擦过的星星:“金杯银杯,都不如观众的口碑。”
文/幸福娃
朱媛媛很信奉的一句老话:“金杯银杯,都不如观众的口碑。”
“您看这个角色的时候,千万别想起朱媛媛。”这是她拿到剧本时最爱说的话。
前几天翻到朱媛媛的访谈视频,她穿着素色毛衣坐在木椅上,眼睛亮得像刚擦过的星星:“金杯银杯,都不如观众的口碑。”
这句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带着北国风雪的清冽,又裹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一、她是角色背后的“隐形人”,却是观众心里的“钉子户”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多少人追着热搜跑断腿?可这位手握金鸡奖的实力派,偏要把自己埋在角色里。
在拍摄《我的姐姐》时,她为三分钟的戏啃了三个月四川方言;出演《贫嘴张大民》的李云芳时,她生生把自己饿到低血糖,就为贴合下岗女工的形象。
有记者问她何必这么较真,她笑着指指心口:“观众的眼睛是雪做的,掺不得假。”
她总说:“演员得学会‘消失’。”于是,她在《家有九凤》里摔搪瓷缸子的暴躁五凤成了经典;在《小别离》里,那个市侩又温暖的吴佳妮让人又爱又恨。
直到某天粉丝在菜市场撞见她拎着塑料袋砍价,脱口喊出的却是角色名——那一刻她笑得像赢了奥斯卡:“这说明我‘藏’得挺好。”
二、蹲台阶啃包子的人,听见了最贵的“掌声”
去年电影节后台,顶流小花们的房车排成长龙,她却蹲在台阶上啃包子。助理急得跺脚:“姐,咱回休息室吧!”
她摆摆手:“这儿能听见观众散场时的议论声,比庆功宴上的奉承话实在。”
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她成了娱乐圈里很多人不得不服的“异类”。
剧组聚餐,她永远坐在角落观察生活,社交账号常年长草,却在某天深夜回复观众留言:“您说《海洋天堂》里我擦玻璃的手在发抖?那是真冻的,零下十度拍了一天,但您看见了,值了。”
某次颁奖礼上,主持人调侃她:“媛媛姐,您这‘戏痴’的毛病改改?”
她接过话筒:“改不了啦!观众把心掏出来看戏,咱不得把命押上去?”
台下掌声雷动,她却盯着最后一排举着灯牌的阿姨——那是从东北坐绿皮火车赶来的剧迷。
三、当“口碑”化作星河,我们才懂何为永恒
可就是这样把观众当镜子的演员,如今突然化作天边的星。
看到热搜爆了,#朱媛媛去世#后面跟着的那个“爆”字红得刺眼。
翻着她最后一条微博评论区,有位观众写道:“前天刚重温《家有九凤》,您摔碎搪瓷缸子那场戏,我姥姥看一次哭一次。”
此刻突然读懂了她说“口碑”的真正意义。不是评分网站的数字,不是影评人的长文,是某个深夜里普通观众为角色掉的一滴泪,是胡同大妈遇见她时脱口而出的角色名,是我们此刻在朋友圈刷屏的集体追忆。
想起她去年在电影节说的:“演员就像蒲公英,观众的口碑是风,吹到哪里,生命就在哪里扎根。”
如今这阵风裹着千万人的叹息,把属于朱媛媛的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
此刻,我们才惊觉那些在荧幕上活色生香的人,也会突然谢幕。突如其来的离别终难释怀,请珍惜自己与眼前人的每一次重逢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皇马拉法布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