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动画电影一经上映,便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空前成功,获得了多数国人的认可。之所以如此,当然原因众多,但是在笔者看来,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它贴合了当下大部分人对家庭的理想认知。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对哪吒无条件的爱、《哪吒之魔童闹海》
《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动画电影一经上映,便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空前成功,获得了多数国人的认可。之所以如此,当然原因众多,但是在笔者看来,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它贴合了当下大部分人对家庭的理想认知。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对哪吒无条件的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殷夫人为哪吒的牺牲,都令人热泪盈眶。有趣的是,在近年来哲学界的讨论中,“家哲学”也成为一个前沿焦点话题。这两者的重合并非偶然,它呈现出当下国人对家庭的迫切思考与重新理解。
在关于哪吒的叙事中,最经典的是三部作品:明代的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1979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以及2019年、2025年“魔童版”的“哪吒”系列之《魔童降世》《魔童闹海》。在这三个时间节点中,哪吒的家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些不同的样态背后蕴含着当时人们对家庭的感受与认知。
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哪吒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官僚家庭:父亲李靖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中的主要权力掌握在父亲手中;母亲殷氏虽然对子女非常慈爱,但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子女们被要求循规蹈矩,不能违反父亲制定的各种要求。这就像《红楼梦》中王夫人称呼贾宝玉为“混世魔王”,但这个“魔王”一碰到父亲贾政就立马服服帖帖一样。哪吒在《封神演义》中的表现也堪称“魔王”,但被教导“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且最终在宝塔的威慑力下重新认李靖为父亲。在这个叙述中,哪吒的家庭生活显然是不幸福的,他固然要为自己依仗天命的肆意而为负责任,但李靖从哪吒出生起的喜忧参半到哪吒惹祸后的不敢担起责任,再到哪吒剔骨还父后仍旧心怀恨意,以及殷氏在故事中呈现的爱子与敬夫之间的巨大紧张,都显示出哪吒无法在这个家庭中得到父母真切的慈爱和良好的教育。也正因此,哪吒在《封神演义》的故事中虽然是“在家”的,但其实在心灵上却处于“离家”状态。
在1979版《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原生家庭看起来似乎问题更大了。哪吒的母亲全程缺位,她既没有形象,也没有声音,只是在哪吒、李靖等人的对话中,以“父母”这样一个词语偶尔出现。显然,在《哪吒闹海》中,父亲形象吞没了母亲形象。而这版中李靖的形象较诸《封神演义》,开始出现了一些矛盾。一方面,不能说李靖对哪吒没有爱。无论是最开始他对小哪吒的喜悦之情,还是在四海龙王威逼下不忍心亲手杀死哪吒,都表示他对哪吒是有爱的。另一方面,李靖在面对四海龙王的压迫和自己总兵的职责时,又不得不牺牲哪吒的生命。他不敢和哪吒一起去对抗邪恶的龙王,反而将自己的懦弱胆小与委曲求全展现无遗。《哪吒闹海》中的这个家庭,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构建的一个经典家庭形象:父亲如同一座高压的大山,压迫着全家人必须以其是非为是非;母亲在家庭中并不重要,甚至只有工具性的意义;孩子则失去了个性,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更不能反抗任何“权威”。在这样的家庭里,代际间的爱是稀缺的。而新文化运动后人们面对家庭的经典话题是“离家”——逃离原生家庭,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价值,尤其是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时代紧密关联起来。《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就是在剔骨还亲之后,将自己的二次生命投入坚决反抗龙王恶势力、保护陈塘关百姓的斗争中,最终通过“离家”实现了个体的价值突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们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魔童”系列动画电影中,哪吒的家庭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他的原生家庭不再是有问题的,而是充满了温馨、和睦。哪吒的母亲不仅有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出场,而且既是一位英姿飒爽的武将,又是一位对哪吒充满了爱且最后为之毫无保留地牺牲生命的母亲。这样一个兼备大女主和优秀母亲的形象,是当下时代对女性、对母亲的双重理解。“魔童”系列中的父亲形象也得到了极大改观,李靖虽然还偶有纠结,但是他在对哪吒的爱上没有半分犹豫。他贡献了“他是我儿”的经典台词,展现了一个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孩子的信任。可见,在“魔童”系列中,哪吒是在一个没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充满了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也正因此,他具有充分的自我成长空间,也可以有更强的底气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以至于他最后能说出“我想试试”这句充满了未知感和开放性的话语。“魔童”中同样重要的一个家庭是龙族的敖光和敖丙的家庭。在敖光、敖丙父子之间也展现出当下人们对家庭亲子关系的认知。最初,敖光迫切希望敖丙能承担起改变族群命运的重担,这就像我们当下很多家长拼命“鸡娃”一样,希望孩子能“有出息”;但当敖光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尤其感受到自己对敖丙的真切之爱后,他放弃了“鸡娃”,并对敖丙说,“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这表明,在当下的家庭关系中,更为根本的是亲子之间的亲情联系,是父母和子女以相互间充分的爱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父母尤其不应以“爹味”十足的爱去道德绑架子女,而是应当相信孩子们。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满了“80后”是在“温室中长大”的说法,但现在,“80后”已经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中努力前行。可见,在现代的家庭关系中,相信对方、支持对方,比控制对方、要求对方更重要。只有心理上始终认同“在家”状态,子女才不会真的“离家”。因此,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最后,哪吒和敖丙看似要去未知的世界闯荡,但其实他们始终是“在家”的。
我们看到,从《封神演义》到《哪吒闹海》再到“魔童”系列,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了一场古今转变。通过梳理这一转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当下人们所认知与希冀的家庭。家庭当然不是像《哪吒闹海》所展示的那样充满了矛盾和纠结,它更应当是一种爱的联结和爱的呈现的场所。有学者提出“家哲学”,认为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本体论地位,这一说法当然可以商榷,但其提出的以家庭来尝试平衡个体主义的偏斜具有启发性。梁漱溟早在从事乡村建设活动时就指出,家庭作为一种组织,是人们培养团体性生活方式的重要场合,人们可以通过家庭生活学会更好地和他人相处,从而更有利于进入社会生活。
可见,把个体和家庭予以对立是过于简单化的现代性“暴政”,家庭的结局不应是个体的“离家”,也不应是个体离开后的“归家”,而应是个体始终“在家”。而家庭要保持“在家”状态,就不能如《封神演义》中那样,以过强的、单向度的孝观念来凝结,家庭中既应有子女对父母的孝,更要有父母对子女的慈。慈与孝的良好的双向互动才能形成一个理想的家庭,这才是“魔童”系列中感动我们的哪吒的家庭,也是我们想要始终“在家”的家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