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8日,演员黄扬钿甜(17岁)因出席活动佩戴价值230万元的钻石耳环引发争议。胡锡进发文《别让“青春滤镜”遮蔽成长本质》,称“公众对未成年艺人的审视,本质是对资本与人性博弈的焦虑投射”。这场由耳环引发的舆论海啸,迅速撕裂社交媒体:有人痛斥“17岁
2025年5月28日,演员黄扬钿甜(17岁)因出席活动佩戴价值230万元的钻石耳环引发争议。胡锡进发文《别让“青春滤镜”遮蔽成长本质》,称“公众对未成年艺人的审视,本质是对资本与人性博弈的焦虑投射”。这场由耳环引发的舆论海啸,迅速撕裂社交媒体:有人痛斥“17岁炫富败坏风气”,有人反问“少女戴珠宝为何不可”,更多人则从中窥见中国娱乐工业“造星机制”与“价值规训”的深层冲突。
------
一、耳环漩涡:一场“符号暴力”的集体围猎
黄扬钿甜的耳环,在公众眼中早已超越配饰本身,成为多重符号的载体:
• “财富符号”的道德审判:
网友扒出该耳环为某高奢品牌“星辰之泪”系列,全球限量3件。热评第一称:“当山区女孩为300元校服发愁时,17岁少女用230万买耳环,这比任何电视剧都魔幻。”财经博主算账:“耳环价格≈普通家庭30年教育支出。”
• “年龄符号”的规训焦虑:
“00后演员该不该戴珠宝”成为热搜议题。支持者援引谷爱凌戴蒂芙尼领奖,反驳“为何男童星穿万元球鞋无人问,女演员戴耳环却被钉耻辱柱”;反对者则引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奢侈消费”条款,质疑其团队“刻意物化少女”。
• “行业符号”的信任危机:
胡锡进文中点出:“公众愤怒的不仅是耳环,更是对‘造星流水线’的恐惧——当未成年艺人沦为资本符号,他们的身体便成了广告牌,童年则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
------
二、胡锡进“破局”:在“规训”与“自由”间寻找平衡
胡锡进的评论直指争议核心:
• “警惕双重标准”:
他写道:“我们既反对‘女德班’对少女的身体规训,也反对资本对未成年人的消费异化。戴耳环是自由,但当这种自由被资本包装成‘成功学道具’,自由便成了枷锁。”
• “追问责任主体”:
胡锡进剑指经纪公司:“团队敢让17岁艺人佩戴如此昂贵饰品,本质是将‘奢侈’等同于‘高端’,用物欲包装‘少女感’,这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降维打击。”
• “呼吁分级制度”:
他建议:“仿效影视分级,建立‘艺人未成年阶段商业行为规范’,比如禁止佩戴超5万元配饰、限制奢侈品代言,让资本的獠牙远离青春。”
------
三、争议背后:中国娱乐工业的“造星原罪”
黄扬钿甜的耳环,撕开了行业三大病灶:
• “童星商品化”困局:
某童星经纪人透露:“15-18岁艺人最赚钱,品牌方偏爱‘纯欲感’与‘贵气感’的混搭。给甜甜(黄扬钿甜)接高奢活动,是团队为‘去童星化’做的布局。”
• “审美殖民”危机:
文化学者指出:“当未成年艺人被要求‘穿得像贵妇,笑得像孩童’,这本质是西方奢侈品牌对东方少女身体的‘文化殖民’——用消费主义解构东方传统审美中的‘稚子之美’。”
• “阶层区隔”的放大器:
网友@小镇做题家 留言:“我17岁时戴5元地摊耳环被嘲‘土’,她戴230万耳环被夸‘贵气’。原来不是耳环的问题,是戴耳环的人站在什么起跑线上。”
------
四、破局之路:从“耳环战争”到“价值重构”
这场风波,正推动行业与公众进行三重反思:
• “立法保护”提速:
全国政协委员已提交《关于完善未成年人艺人商业行为规范的提案》,建议“禁止18岁以下艺人参与奢侈品推广,设立艺人未成年时期收入托管基金”。
• “审美平权”觉醒:
95后、00后网友发起#我的17岁不靠耳环定义#话题,晒出校服、课本、绘画作品等“青春信物”。设计师马可评论:“真正的少女感,来自未经雕琢的生命力,而非珠宝的标价。”
• “资本驯化”尝试:
部分经纪公司开始推行“素人化运营”:要求未成年艺人日常着装不超过500元,禁止佩戴配饰参加非必要商务活动。某公司CEO坦言:“这是自断财路,但总比被舆论反噬好。”
------
结语:摘下耳环,才能听见青春拔节的声音
胡锡进在文末写道:“当黄扬钿甜们站在聚光灯下,我们既要警惕资本将她们变成‘行走的提款机’,也要防止舆论将她们异化为‘道德标靶’。真正的保护,不是剥夺戴耳环的权利,而是让她们在学会‘美’之前,先学会‘人’的重量。”
这场关于耳环的战争,终将指向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未成年人的“未完成性”?或许答案正如诗人所言:“让玫瑰成为玫瑰,让少女成为少女,而非珠宝的附庸。”
(文末互动话题:#你认为未成年艺人该不该佩戴奢侈品?# 投票并留下你的价值判断)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