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到导演,不断超越极限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3 10:17 3

摘要:​在上一节我们说到,陈冲到美国后,跨越重重阻碍进入了电影圈,并在好莱坞创造了属于她的传奇。那么,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成为导演的陈冲,又遇到了哪些挑战,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猫鱼》作者:陈冲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陈冲到美国后,跨越重重阻碍进入了电影圈,并在好莱坞创造了属于她的传奇。那么,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成为导演的陈冲,又遇到了哪些挑战,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第一次做导演

1995年,陈冲受邀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在那里,她第一次有了做导演的念头。

让她萌生这个想法的,是她在现场感到的失望。当年的参赛的影片情绪低迷,毫无新意,陈冲希望能够拍出真正有思想性和冲击力的电影。

陈冲选择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由短篇小说《天浴》改编而来。从柏林回旧金山的飞机上,她就写完了剧本的初稿。

当导演比当演员要考虑的事情更多,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她就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的问题,按照计划,她需要一百万美元的投资。为了拉到这笔投资,陈冲先是去拜访了表示要投资拍戏的海南商人。那个商人前期信誓旦旦地答应投资,临到签合同时却突然反悔了。

陈冲没办法,只能继续去和有意向的投资人吃饭,“推销”这个故事,失败了许多次。直到她遇到一个真心喜欢剧本的理财专家,专家给她介绍了几位有诚意帮助她的人,资金问题才得以解决。

挑选合适的演员也并不容易。《天浴》中的女主角文秀,是个单纯的邻家女孩,初中毕业就去插队落户,在遭遇无数次欺骗后自暴自弃,最终死去。

这个角色的跨度很大,对演员的气质和演技要求很高。陈冲去了好几个城市,面试了无数来自艺校和地方剧团的女孩,都没有找到理想的人选。当时,年轻的章子怡、范冰冰和周迅等人,都曾参加过面试。

最终,陈冲决定让15岁的李小璐担任主角。她刚跟随母亲到旧金山,在陈冲家附近的中学读书。

陈冲心里本来已经有了一两个人选,却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见了李小璐,不曾想,刚一见面,陈冲就立刻被她的从容和灵气打动了。

在拍摄过程中,李小璐展现出了极高的悟性。陈冲给她讲戏时,总是用最简单的话语,有时也会演给她看。

李小璐一点就通,不会生硬地模仿陈冲,而是能够演出她自己的动作和情绪。

电影的拍摄地点在川藏高原的红原县,海拔高达三四千米,整个县城只有一条街,一条通北京的长途电话线,和外界的联系很困难。

剧组住在招待所里,没有热水和浴室,想要洗个澡都不容易。最麻烦的是那里没有银行,制片人陈惠中把资金放在双肩包里,每天随身背着,晚上也枕着包睡觉。

由于当地的气候千变万化,拍出来的影片容易失去连续性,剧组必须掐着表等待合适的场景。在寻找理想的拍摄地点时,陈冲追求完美,甚至为了找到一块坡地,坐着吉普车漫山遍野转了三天。

但陈冲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拍出了自己心里的电影。

《天浴》上映后,斩获了“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李小璐也获得了最佳女主角。

执导好莱坞电影

2000年,风头正盛的陈冲迎来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好莱坞要拍摄爱情电影《纽约的秋天》,预算高达四千万美元,主演是国际巨星理察·基尔和薇诺娜·瑞德。

《纽约的秋天》讲述的是一个年龄差距悬殊的爱情故事。年近五十的餐厅老板威尔,原本风流成性,习惯游走于各色恋人之间。他和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夏洛蒂相遇后,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从此洗心革面。

陈冲并没有被这个老套的剧本打动,可她无法抵挡好莱坞的光环和大制作的吸引力,最终决定加入。

陈冲进入《纽约的秋天》摄制组时,距离开拍日期只有两个月了。制片人早已定下了主演和主创,陈冲可以选择的只有摄影师和几个配角。

在两个月时间里,她匆忙完成了选景、置景、选角、定妆等准备工作,但剧本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男女主角理查·基尔和薇诺娜·瑞德在剧组权限很大,他们各自找了编剧,为自己的角色修改台词。围读剧本的时候,陈冲觉得剧本不够好,却不知道该怎么修改。

由于陈冲对纽约的人文环境不熟悉,缺乏时间和经历去做前期准备,在剧组中能够做主的事情也不多。在匆匆开拍的电影中,她只好用漂亮的画面拼命煽情。电影虽然呈现出了唯美的效果,但整体却显得十分空洞。

《纽约的秋天》上映后取得了九千多万美元的票房成绩,算是很成功的商业片了。但是,电影的口碑不好,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批评。

陈冲的《天浴》上映时,电影界权威的杂志评价她是“最有前途的十位新导演之一”,这次却毫不留情地指出,《纽约的秋天》是一部极其平庸的电影。

陈冲备受打击,丈夫彼得见她难过,把家里那些批评她的杂志都扔进了垃圾桶。第二天,陈冲却将杂志捡回来,剪下上面的批评文章,装进盒子里封存起来。

一年后,陈冲觉得自己变得更强大了,就打开了那个盒子。她想,如果能够理智地读完那些批评,就是战胜了自己。然而她还是没有准备好,几次都把文章推到一边,最终也没有读完。

多年后,陈冲偶然跟《纽约的秋天》的制片人闲聊,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获得了那个机会。男主角理察·基尔跟原导演意见不合,将他辞退了,其他好莱坞导演知道电影存在的问题,不愿意接这个“烂尾”项目。

当时的时间很紧迫,理察·基尔只有那几个月档期,如果拖到第二年,那部电影很可能会夭折。因此,陈冲才临危受命,得到了那个“大馅饼”。

其实,对陈冲来说,能够执导好莱坞电影,本身就是难得的经历。那部电影虽然受到批评,票房却很好,也确实提高了陈冲的知名度。

陈冲终于释怀,她读完了那些剪下来的影评文章,然后将它们全部烧掉了。

她觉得自己是足够幸运的,年轻时感到难以承受的打击,却没有伤到她的元气,她依然在热爱的事业中发光发热。

拍摄《英格力士》

陈冲做导演时,喜欢自己写剧本。她觉得做编剧是她做导演的一个部分,她脑海里先看见一部电影,然后写出来进行拍摄。所以,她每次开机之前,已经知道那部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了。

在文字应用方面,陈冲是很有天分的。她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天浴》,剧本也是由她改编的,还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那个时候她充满激情,剧本几乎是一气呵成。

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陈冲倾注最多心血的是第三个剧本:《英格力士》。

这是作家王刚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的新疆故事,改编难度很大。

筹备电影的前半年,陈冲一边写一边推翻,写了无数稿,后来一面拍还在一面改,频繁得连制片人都看不下去了,只有美术总监朴若木,每一稿都仔细读并提出意见。

影片以少年刘爱的视角展开:在新疆的天山脚下,生活闭塞,人们擅长客套,却又充满蛮横,唯有英语老师王亚军是个例外。

他是个来自上海的绅士,带着吉他、唱片机和英汉词典。他让刘爱看到了一个广阔、奇妙的新世界,影响了刘爱的一生。

主角王亚军是电影的灵魂人物,在陈冲的设想中,他必须高大挺拔、气质儒雅,并且具有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勇气,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怀的知识分子,陈冲觉得,这个角色很像她的姥爷。

陈冲看了不少演员,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直到制片人将王传君推荐给她。

那时陈冲并不认识王传君,制片人给她看了一个微博热搜,是王传君发的四个字——我不喜欢。

原来,电影《摆渡人》上映后票房不佳,一位著名导演为了支持电影,在微博上发表了“我喜欢”,随后影视圈的人都跟着说“我也喜欢”,只有王传君说“我不喜欢”,结果上了热搜。

陈冲觉得,王传君有自己的立场,不崇拜权威,也不随波逐流,很适合出演王亚军。

王传君得知陈冲要跟他见面时,迅速读完了《英格力士》这部小说,然后自己买机票去了北京。他不修边幅,胡子拉碴,长发遮住了半张脸,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格格不入的倔强。

那时,王传君的母亲因癌症去世,好友乔任梁自杀而死,他难以释怀,有一段时间没有接戏了。在交谈时,他们没怎么涉及电影本身,但王传君所经历的爱与失去,正是陈冲想要展现的主题。

确定了男主角,陈冲继续寻找别的演员。电影中刘爱母亲的角色,陈冲在读小说和写剧本时,就觉得袁泉是不二人选。她春节期间回上海时,与正在拍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袁泉见了面。

袁泉显得很犹豫,她刚拍过几部沉重的电影,希望能够演一些轻松的角色,这部电影的题材却十分严肃。

陈冲告诉她,自己要拍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虽然时代背景很沉重,爱却能够带来希望和救赎。

袁泉答应考虑一下,在那期间,不少演员毛遂自荐,陈冲却不愿更改自己的想法。两个月后,袁泉终于答应出演,陈冲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对于电影的方方面面,陈冲都有自己的追求,她不愿意再像拍摄《纽约的秋天》那样,因为缺乏选择权而处处退让。她为前期的准备工作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以保证电影的质量。

陈冲创作剧本和拍摄电影,往往源于内心的热爱,因此,她愿意倾注心血,使其尽善尽美,也因此,她的影片在观众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