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人生若如初见》:被粉饰的“反革命”叙事暗流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3 04:50 3

摘要:在影视创作日益多元的当下,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与历史认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与感悟。《人生若如初见》从下架到复播,备受关注。然而,随着相关剧情片段的曝光,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引发了强烈争议,作品终究暴露出了“反

在影视创作日益多元的当下,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与历史认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与感悟。《人生若如初见》从下架到复播,备受关注。然而,随着相关剧情片段的曝光,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引发了强烈争议,作品终究暴露出了“反革命”的本质,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以满清“拯救者视角”来呈现末世的虚荣、腐败与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切入点,能够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将部分革命者描写得比较偏激,从表面上看,似乎也能契合某些人对历史的片面认知,仿佛可以借此展现历史人物的多样性。但这些看似合理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玄机。

这部戏的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跨出了“关键性”的危险一步。剧中角色“杨一帆”(菽红姐夫)的台词设置,暴露出了作品危险的价值倾向。杨一帆称爆炸刺杀是“无政府主义”“砸烂一切” ,更进一步宣称他的理想不是“国家富强”、而是“世界文明”。这样的桥段,若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单独来看,似乎符合当下部分“白左”的话语体系,看似是在探讨理想与价值,但当将其投射到清末那个特定的历史原型之中,问题就变得极为严重。

清末时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封建统治腐朽不堪,列强侵略步步紧逼,国家主权丧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辛亥革命烈士们挺身而出,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试图通过革命的方式改变国家命运,拯救民族于危亡。炸死良弼的彭家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良弼作为清末的顽固派,创立“宗社党”,极力维护腐朽的满清统治,在辛亥革命后仍顽固反对和谈、主张“剿灭”,是阻碍社会进步、国家变革的反动势力代表。彭家珍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实施刺杀,其行为是为了打破旧秩序、推动社会进步,是在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奋斗,是伟大的英雄壮举。而良弼本人临死前都说“炸我者,英雄也。我死,清遂亡”,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彭家珍行为的正义性和历史意义。

然而,《人生若如初见》却通过杨一帆之口,对革命志士的英勇行为进行歪曲和否定,将革命等同于“无政府主义”的破坏,这种叙事逻辑是对辛亥革命烈士的亵渎,是对历史真相的恶意篡改。它试图用一种看似“理性”“温和”的方式,否定革命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实则是站在了反动势力的立场上,为旧秩序进行辩护。

某些人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知,他们臆想的“温良恭俭让”的“革命”,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从来就不存在。革命是在旧制度无法维系、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情况下,被压迫阶级为了争取自身解放、推动社会进步而采取的激烈行动。在清末的历史背景下,温和的改良道路已经被证明行不通,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开辟道路。而《人生若如初见》的思想内核本就是“反革命”的,只是其表达得“足够含蓄”,通过巧妙的台词设计和情节编排,将反动的价值观念隐藏在看似合理的剧情之中,试图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知。

这种“反革命”的叙事不仅伤害了民族情感,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背叛。影视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肩负着传承历史、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使命。然而,《人生若如初见》却背道而驰,它的出现提醒我们,在文化创作领域,必须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还原历史的真相,捍卫革命先烈的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影视创作的监管,防止此类“反革命”倾向的作品误导观众,维护文化领域的健康发展 。

来源:小蚂蚁的影视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