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的清晨,朱媛媛,在丈夫辛柏青的陪伴下,永远的告别了这个世界。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去世后将把骨灰撒入大海。因为她觉得,大海是“可以让人获得宁静”的地方。这样的告别,不仅带有诗意,也是一种对灵魂归属的表达。
5月17日的清晨,朱媛媛,在丈夫辛柏青的陪伴下,永远的告别了这个世界。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去世后将把骨灰撒入大海。因为她觉得,大海是“可以让人获得宁静”的地方。这样的告别,不仅带有诗意,也是一种对灵魂归属的表达。
但比死亡本身更震撼人心的,是她临终前留下的遗愿。她不仅会将绝大多数的遗产捐给儿童癌症救助基金,还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了青岛眼科医院,让失明的孩子重获光明。生前朱媛媛就是一位有大爱的人,而她去世后依旧不忘替别人着想!
时间倒回到2020年,那年她被确诊为卵巢癌三期。在许多人眼里,这等于被宣判了倒计时的人生。但朱媛媛没有公开病情,也没有沉溺在病痛之中,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而是尽可能如常地工作、生活,她还说:“活着,就不能把自己当个病人。”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在治疗期间依旧坚持拍戏。《我的姐姐》《送你一朵小红花》《造城者》等作品,几乎都在她患病期间完成。她会在片场躲着打止痛针,然后笑着对导演说“状态不错”。在银幕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坚强的母亲、一位冷静的长辈;而在镜头外,她其实是靠意志在与身体抗争。
那时候的她,并不是没有崩溃过。一个护士曾透露,她常在深夜悄悄落泪,但第二天,依旧会化好淡妆、整理衣服,准时出现在片场。她不愿让人看到自己虚弱的一面,这不是出于自尊,而是源于一种近乎执拗的职业精神。
朱媛媛在病房的时光,也不曾闲着。她常在床头堆几本漫画书,逗病童们开心。她曾安慰一个因化疗掉发而情绪崩溃的小女孩,摘下自己的假发,戴在小女孩头上,说:“你看,我们俩一样美。”那孩子终于破涕为笑,而朱媛媛则悄悄回到床上,默默忍受一夜的高烧。
这一切,足足被她“隐瞒”了五年。直到她去世后,这些点滴才被旁人慢慢拼凑出来。公益晚会上的匿名捐款,病房里的暖心陪伴,甚至她最后一笔超过百万的房产捐赠,都是在静悄悄中完成的。她不是不爱名利,而是更看重真实的善意能否到达需要它的人身边。
对丈夫辛柏青来说,妻子的离去,是生命中最难承受的告别。他将发布讣告的时间选在了“10点57分”,看似很随意,但却有着非凡的含义,1057在谐音中是“我爱你一世,我妻”的意思。这样含蓄的情感表达,也只有他才能做得如此克制而深情。他曾陪她走过所有治疗的艰难,从未让她独自面对病痛。五年时光,不离不弃,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你最脆弱的时候,我从未走远”。
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低调,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对演员夫妻在现实生活中是如此深情。他不擅言辞,却用实际行动守护了朱媛媛最后的尊严与温暖。
回忆她的朋友,个个泪目。黄晓明说,她从不迟到,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场,在角落一遍遍推敲剧本。陶虹记得她总能在紧张片场气氛中插科打诨,让人轻松下来。张国立仍对《金婚》时期她每日穿着30斤孕妇道具毫无怨言的敬业精神感慨不已。这些真实的细节,是对她职业态度最好的注解。
她不是那种高调的明星,也从未刻意打造“好人设”。她活得坦荡,演得认真,待人亲切。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好演员,也是一个能带来正能量的人。而她真的做到了。
2025年5月1日,她在网上发了最后一张背影照,配文只有四个字:“继续向前。”谁能想到,那竟是诀别的伏笔。那张照片中,她身形单薄,却背脊挺直,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她从未离开,只是走向了更远的地方。
5月20日,遗体火化低调完成,没有追悼会,没有媒体,只有挚爱、亲人和她生前要求的白玫瑰。辛柏青念着她手写的告别信:“不必为我悲伤,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当你看海,当你拥抱孩子,那就是我。”字字温柔,读来却如刀划过心头。
她的角膜已经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她的房产即将被拍卖,全部用于癌症儿童救助。据基金会统计,她生前累计捐款超过两百万元,大多匿名完成。而这些数字背后,是她一次次用行动书写的责任与善良。
她曾说:“我女儿有爸爸,生活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有些孩子,只因为没钱,连命都保不住。那样的眼睛,我见过太多,不想再看到。”这不是一时情绪,而是深思熟虑后发出的呼声。
如今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流量裹挟,被短暂的热点冲昏头脑。但朱媛媛的故事,却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人”本身的价值——一位演员,在病痛中依旧尊重职业;一位母亲,在离世前仍想着他人;一位妻子,用笑容淡化离别!
朱媛媛虽然走了,但却留下了太多让人念念不忘的痕迹。或许正如她遗嘱中所说:“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它照亮了多少人的黑夜。”而她,无疑是那个把自己点燃,温暖万千心灵的光。
来源:午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