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我被闺蜜的消息震醒:“快看!朱媛媛走了,辛柏青发了讣告!”睡眼惺忪点开链接,一篇标题带黑框的文章赫然入目,配图里“朱媛媛病床照”让我瞬间清醒——照片里她穿着病号服,手腕戴着腕带,脸色确实憔悴。评论区已经炸了:“刚看完《我的姐姐》就看到这个,哭崩了”“
当朋友圈在“办白事”:我亲历的明星谣言24小时惊魂记!
凌晨三点,我被闺蜜的消息震醒:“快看!朱媛媛走了,辛柏青发了讣告!”睡眼惺忪点开链接,一篇标题带黑框的文章赫然入目,配图里“朱媛媛病床照”让我瞬间清醒——照片里她穿着病号服,手腕戴着腕带,脸色确实憔悴。评论区已经炸了:“刚看完《我的姐姐》就看到这个,哭崩了”“原来她抗癌五年,太坚强了”。
一、谣言扩散:一场全民参与的“剧本杀”
早上七点,这条消息已经刷爆朋友圈。我妈在家族群里转发:“多好的演员啊,怎么说没就没了”,舅舅跟着感叹:“《贫嘴张大民》里的云芳,我还记得她扎围裙的样子”。公司茶水间里,95后小妹红着眼眶说:“她女儿才17岁,太可怜了”,就连平时不关注娱乐的技术部老王,也在工位上嘀咕:“现在明星压力真大,癌症都年轻化了”。
可越看越不对劲。作为朱媛媛十年老粉,我清楚记得她去年还在话剧《四世同堂》里演瑞宣太太,谢幕时步伐稳健;上个月刷到她参加电影节,穿一身红裙接受采访,气色好到上热搜。带着疑问打开微博,#朱媛媛去世#话题下,营销号清一色用着“据知情人士透露”“圈内好友供图”,却没有一张官方声明截图。
中午十二点,转折点来了。国家话剧院官网突然更新动态,一张朱媛媛在后台化妆的照片配文:“今日联排顺利,期待周末与观众见面”。评论区瞬间被“辟谣”刷屏:“刚在剧院看到本人,谣言退散!”“造谣的人良心不会痛吗?”紧接着,辛柏青工作室转发此条,附上一张两人在排练厅的合照,配文只有一个句号,却胜过千言万语。
二、谣言工厂揭秘:从“边角料”到“大新闻”的魔幻之路
好奇心驱使下,我深挖了这类谣言的“生产流水线”。原来,一张“病床照”可能是十年前的旧图,经过调色加工就能变成“抗癌证据”;一句“圈内好友”可能是营销号杜撰的“路人偶遇”;甚至“患癌五年”这种细节,都是掐着明星作品上映时间编造的——比如朱媛媛2020年演了癌症患者家属,谣言就把她“确诊时间”定在2021年,看似“逻辑自洽”,实则漏洞百出。
更讽刺的是,这些谣言深谙“情感绑架”之道。他们会给明星安上“公益大使”“抗癌战士”等人设,比如虚构朱媛媛“默默捐款几十万”,再配上几张模糊的公益活动旧照,让网友在感动中失去判断力。正如一位资深娱记爆料:“只要给故事里加个孩子、加点公益元素,转发量能翻十倍,因为没人愿意相信一个好人会被造谣。”
三、被谣言击中的人:当热搜变成“软刀子”
下午三点,刷到朱媛媛早年采访视频,她笑着说:“演员最好的状态是让观众记得角色,忘记本人。”可现在,她的真实生活被谣言撕得粉碎。有网友扒出她女儿的“学校”,在评论区留言“节哀”,逼得校方不得不发声明;辛柏青正在拍摄的剧组收到大量慰问花篮,工作人员无奈晒出通告单:“演员正在正常拍戏,请勿轻信谣言”。
这让我想起2022年李咏被造谣去世时,哈文连续三天发微博“早安”只为证明丈夫安好;2023年张国立被传“脑溢血”,不得不晒出片场健身视频。明星看似光鲜,面对谣言却同样无力——他们不能逐条回复留言,不能起诉每个造谣者,只能用继续工作的方式“自证清白”,而这又会被谣言利用:“看,生病还在拍戏,太敬业了”。
四、当我们在“吃瓜”时,我们在消费什么?
晚上八点,朋友圈开始出现“反转文”,有人科普“明星谣言七大特征”,有人晒出造谣账号的“黑历史”。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最初转发谣言的账号,大多转头发了“理性吃瓜”的鸡汤,仿佛这场闹剧从未发生。可留在评论区的恶言恶语、对明星家人的骚扰,却像泼出去的水,再难收回。
心理学上有个“回音室效应”,说的是我们更容易相信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当“明星过劳”“娱乐圈黑暗”成为大众刻板印象,谣言就找到了生长的土壤。就像这次谣言里,“抗癌五年”“带病拍戏”等情节,暗合了人们对“敬业演员”的想象,即便存在时间线矛盾,也会被“感动”掩盖。
结语:比谣言更可怕的,是我们不再相信真相
零点钟声响起时,#朱媛媛去世系谣言#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刷着满屏的“抱歉错怪了”“以后一定先查证”,我却高兴不起来。这场持续24小时的闹剧,暴露的不仅是营销号的底线,更是我们对信息的懒惰——懒得查证来源,懒得推敲逻辑,甚至懒得承认自己被情绪操控。
想起朱媛媛在《送你一朵小红花》里的台词:“人不管有病没病,有胆没胆,活的是个精气神儿。”谣言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喧嚣,但真正能留在观众心里的,永远是演员在作品里倾注的“精气神儿”。下次再看到“爆点”新闻,不妨先按下转发键,打开TA的代表作看一看——比起朋友圈的“白事”,那些鲜活的角色,才是对一个演员最好的纪念。
吃瓜提醒:认准明星工作室蓝V、官方媒体报道,遇到“一眼泪崩”的故事先问三个问题:有官方声明吗?时间线对得上吗?是不是消费了你的情绪?毕竟在这个“狼人杀”式的网络世界里,清醒,才是最酷的生存法则。
来源:陈姐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