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含泪播报汶川新闻主持,34岁辞职回家拍视频,如今怎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2 18:12 2

摘要:说起赵普,可能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2008年汶川地震时那个在央视直播间里哽咽播报的主持人。那一刻,他的声音带着颤音,眼睛泛着泪光,把全国观众的心都揪了起来。15年过去了,赵普的人生像是按了快进键,从央视的聚光灯下走到安徽老家的乡间小路,干起了推广传统手工艺的事儿

说起赵普,可能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2008年汶川地震时那个在央视直播间里哽咽播报的主持人。那一刻,他的声音带着颤音,眼睛泛着泪光,把全国观众的心都揪了起来。15年过去了,赵普的人生像是按了快进键,从央视的聚光灯下走到安徽老家的乡间小路,干起了推广传统手工艺的事儿。有人说他辞职回家是“拍视频”,其实这说法有点片面,他做的远比拍几条短视频多得多。

先说一句,标题里讲的“34岁辞职”可能不太准。赵普1971年出生,2008年汶川地震时37岁,2015年辞职时44岁。不过这不影响咱们聊他的故事,重点是他的经历和如今的模样。

从农村小子到央视名嘴

赵普1971年4月24日生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郭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爸妈原籍合肥,妈妈是赤脚医生,爸爸干的是修桥补水利的活儿。赵普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还有个姐姐和哥哥,6岁那年全家搬到安徽另一个县城。农村长大的他,16岁初中毕业后没继续念书,而是跑去参了军,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甲兵部队。

部队生活挺苦,但也给赵普打开了一扇窗。有一次联欢晚会,他上台朗诵了首诗,嗓音洪亮感情足,被广播室的领导看中,调去当了播音员。那是他头一回接触播报,虽然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可这经历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

退伍后,赵普回到安徽,先在省体育局混了份工作,可没多久单位就下岗了。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他干过倒卖服装的买卖,还在地方电视台兼职播天气预报。那会儿他没啥专业背景,全靠自学播音知识和啃高中课本。1995年,24岁的赵普憋着一口气,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现在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干部专修班。大学里他特别拼,一边上课一边联系了114家电视台找实习机会,愣是靠自己闯出了一条路。

1997年毕业后,赵普进了北京电视台,主持《财经报道》这类节目,慢慢有了点名气。2001年,他又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了制片专业,给自己加了把料。2006年,央视办了个《魅力新搭档》主持人大赛,赵普一路杀进全国前30强,顺利跳槽到了央视,开始主持《朝闻天下》。那时候,他的声音和专业度已经很拿得出手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来了。赵普在《朝闻天下》直播间播报灾情,眼看着死亡数字不停往上涨,画面里全是断壁残垣,他实在绷不住了,声音哽咽,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段播报后来传遍了网络,大家都记住了这个真情流露的主持人。从那以后,赵普的名字算是彻底火了。2011年,他转去主持《晚间新闻》,在央视的地位更稳了。

44岁辞职回乡,创业路不好走

2015年11月1日,赵普在《晚间新闻》播完最后一条新闻,说了一句“赵普在北京,祝您平安”,而不是往常的“祝您晚安”。这句告别的话,结束了他将近10年的央视生涯。44岁的他,主动辞了职,回了安徽老家。有人猜他是不满体制,有人说他想赚大钱,可赵普自己后来讲,离开央视是想找回自由,去干点真正喜欢的事儿。

回到黄山,赵普发现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日子不好过。竹编、刺绣、陶器这些老手艺,要么是匠人老了没人接班,要么是东西做出来没人买,慢慢就没人干了。他心里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好歹在媒体混了这么多年,多少有点经验和影响力,能不能帮帮这些老手艺。于是,2015年12月,他搞了个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想通过互联网和视频把这些手工艺推出去。

刚开始,他带着相机跑村里,拍老匠人干活的过程,做成话剧和纪录片传到网上。那会儿短视频还没现在这么火,他的视频也算有点新意,吸引了一些人看。可没多久,热度就下去了,钱烧得快,赚得少,合伙人觉得没戏,陆陆续续都撤了。赵普咬着牙撑着,他跑出去接主持的活儿,赚点钱就往项目里砸。有回他在台上讲笑话,台下笑得热火朝天,可他心里想的却是下一笔资金咋弄。

除了手工艺,赵普还操心家乡的焦枣。这枣是黄山特产,红彤彤的,甜得地道,可那几年供过于求,枣农守着满园子枣卖不出去,日子过得紧巴巴。赵普看不下去,拉了几个年轻人,搞了个“普哥”品牌,靠电商和直播卖枣。他自己上阵,举着枣子对着镜头吆喝:“这枣甜在嘴里,暖在心里,是家乡的味儿。”慢慢地,订单多了起来,枣农们也能喘口气了。这事儿干得挺接地气,也让他在乡里乡亲那攒了不少好口碑。

中国匠人大会和文化传承

2017年,赵普的事业总算有了起色。他在杭州办了首届中国匠人大会,请了1200多个手工艺人来,现场热热闹闹,还发了份《中国匠人电商生态观察》报告,聊怎么把手艺跟现代市场接轨。这大会不是光摆个摊卖东西,而是给匠人们搭了个台,让他们展示手艺,交流想法,琢磨怎么用设计和网络把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首届大会成功后,赵普更有信心了。后来这活动又在西安、杭州余杭等地办了几次,2022年8月23日,第四届大会在成都开,规模更大,影响也更广。通过这几年的摸索,赵普看明白了,光靠卖手工艺品赚钱不靠谱,得把文化保下来,让这些手艺在新时代活起来才行。他开始做纪录片,比如《手中的一带一路》,拍沿线国家的手工艺,还出了书,用文化学者的身份推非遗保护。

2023年,赵普遇到点小麻烦,因为短视频内容侵权的事儿被限制了高消费。不过他没慌,找律师打了官司,很快就摆平了,证明他处理事情还是挺冷静的。到2025年,他还在文化传承这块忙活,带着中国匠人大会到处跑,还参加手工艺50人论坛之类的活动,想把手艺推到国际上去。他的坚持不仅保住了不少快失传的技艺,还给乡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添了把力。

现在的赵普啥样?

如今的赵普,已经不是那个站在央视演播室里播新闻的主持人了。他54岁,头发可能白了点,人也更沉稳了,但干劲儿一点没减。他还是中国匠人大会的领头人,忙着给手工艺人找市场,忙着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手艺的价值。他不光在国内折腾,还想着把中国的手工艺带到国外,让老外也见识见识咱的文化。

这十年来,赵普的路走得不容易。从央视辞职时,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跑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可他自己不这么看,他觉得人生就得有点追求,哪怕摔几跤,也比一辈子按部就班强。有人算过,他这些年投在手工艺上的钱,没少花,可赚的没那么多。不过他带动的价值不是光用钱能衡量的——那些老匠人有了活干,焦枣卖出去了,文化也没丢,这不比啥都强吗?

赵普这人,从15年前含泪播报汶川新闻,到44岁辞职回乡,再到现在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活得挺有滋味。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人生不一定非得走直线,拐个弯,换条路,也能闯出新天地。现在,他还在路上,带着对文化的敬意和对家乡的感情往前走。你觉得他这选择咋样?值不值?咱评论区见,聊聊你的想法。

赵普的故事里,有些数字和细节挺有意思。比如他16岁参军,24岁考大学,44岁辞职,每一步都卡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他在央视干了快10年,汶川地震那次播报成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后来创业,他拉着1200多号匠人开了第一届大会,到2022年第四届时,影响力已经辐射全国了。这些年,他没少吃苦,但也没白干,至少让不少老手艺有了新出路。

来源:史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