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还在上海,晚上要参加惠民演出,为当地戏迷们表演秦腔清唱。”5月22日上午,记者拨通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瑞妮的电话时,听筒中传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我还在上海,晚上要参加惠民演出,为当地戏迷们表演秦腔清唱。”5月22日上午,记者拨通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瑞妮的电话时,听筒中传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5月21日晚,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旦角演员黄瑞妮凭借秦腔《赵五娘》中的精湛表演摘得本届“梅花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两年一评。本届“梅花奖”共有17位演员入围终评,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包括黄瑞妮在内的15位演员获此殊荣。
黄瑞妮凭借秦腔《赵五娘》中的精湛表演摘得第十届“梅花奖”。
本次参评的秦腔传统剧《赵五娘》进行了大胆创新,精心编排了赵五娘吃糠、公婆去世后的唱段,既融入南方剧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又保留了秦腔的舞蹈元素和现代艺术手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在艺术表现上,黄瑞妮从唱腔、身段和情绪变化上用心调整提升,以“哀而不伤”的演唱,既展现了人物的悲情,又凸显了其孝悌忠信的高尚品德,将赵五娘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富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了广大观众。黄瑞妮与《赵五娘》相伴10余年,在不断打磨角色过程中收获颇丰。此次“老戏新唱”,她从唱腔、表演、身段等方面进行提升,她认为,塑造赵五娘这一角色的难点在于把握“哀而不伤”的尺度,既要展现人物的悲情,又要凸显其精神支柱。在声腔上,她摒弃以往过度迎合观众的饱满情感表达,将情绪融入唱词,精准传递给观众。
1月16日,在宁夏政协组织的“送文化送健康进社区”活动中,黄瑞妮现场与大家一起唱秦腔。
黄瑞妮开心地表示,此次获奖,不仅是对个人演艺事业的认可,更是宁夏致力于长期秦腔艺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努力成果。秦腔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地方戏种,在宁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25年1月16日、5月19日,她先后受邀参与宁夏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的履职“服务为民”和“送文化进乡村、社区”活动,深刻感受到以文化人、凝心聚力的积极意义和有效带动作用。作为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她争取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展示文艺新气象,让家乡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精彩的文化大餐,为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月19日,在宁夏政协开展的“送文化进乡村”活动中,黄瑞妮手把手纠正秦腔爱好者的动作,并讲解示范。
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宁夏设立“文学艺术政府奖”,大力实施戏曲振兴计划、“名家传戏”工程和文艺作品奖励扶持、艺术发展与推广项目,为青年演员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支持,激发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推出一批新人新作。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音乐剧《花儿与号手》、现代京剧《红高粱》分别获得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秦腔《狸猫换太子》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 “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优秀案例”。
截至目前,宁夏共有柳萍(2度获奖)、张晓琴、李小雄、侯艳、屈连英、韦小兵、刘京、黄瑞妮8人9次摘得“梅花奖”,为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提升宁夏艺术影响力贡献了力量。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