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刀姐doris 曾在《广告VS内容的区别是什么?|刀法全域内容策略 Vol.1》中分享过一个观点:未来其实广告和内容种草不会分家。广告即内容,内容即种草。只要广告做到 3 点内容的前提, 1. 对话具体的人 2. 会用算法推给相似的人 3. 激发人性水下任务,
作者 | 扰扰
刀姐doris 曾在《广告VS内容的区别是什么?|刀法全域内容策略 Vol.1》中分享过一个观点:未来其实广告和内容种草不会分家。广告即内容,内容即种草。只要广告做到 3 点内容的前提, 1. 对话具体的人 2. 会用算法推给相似的人 3. 激发人性水下任务,它就是好的内容。
当广告和内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品牌如何用内容思维来实现营销目标甚至推动战略转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刀法研究所找到了有一线实操经验的 gaga 前 CMO Jennifer Jia。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她主导了 gaga 的品牌升级,从 0-1 构建起品牌体系与内容资产,将内容思维融入“新店”“新品”“渠道”等核心业务抓手上,整合营销驱动了 20-30% 的增长,将品牌从深圳带向了全国。
卸任 CMO 后,她对多年的品牌操盘经验和营销观察进行了总结,沉淀出一套用“编辑思维”重构品牌叙事的方法论,提出在“big idea”失灵的媒介环境下,品牌应该用“叙事”的方法与用户产生真正的人文情感共鸣,建立共识。
以下是 Jennifer 对这套方法论的实践应用以及它的诞生过程,希望能为你带来关于“内容”以及“品牌叙事”的思考与启发。
从鲜果茶赛道切换到休闲餐饮赛道,gaga 终于从深圳走向了全国
2019 年我加入 gaga 时正处于品牌创立十周年之际,靠着优秀的产品、体验和团队,在深圳本土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站在这个发展节点,我开始思考我能为品牌带来什么新的、甚至称得上“拐点性”的增长,让品牌真正从一个区域走向全国。
如今复盘,我认为关键是我没有选择沿用传统餐饮行业的打法,而是用“跨界”的思维帮品牌“出了圈”。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战略层面上对品牌进行升级,完成了从“货-场-人”到“人-场-货”的彻底颠覆。
gaga 过去非常聚焦于产品,它是最早做鲜果茶这个品的品牌,所以它的目标是要做到品类第一。这是一条被无数餐饮品牌验证过的道路,是一条比较传统的从“货”(产品功能)出发的商业路径。
但我发现 gaga 的客户不是为了喝一杯水果茶来的,而是为了聚会聊天、商务会面、亲子时光,约会氛围,同事午餐等等差异化的细分需求而来的。
因此,gaga 不应该是一个把“标品的货”,推给面目模糊的所有人的品牌,而应该基于不同人的身份和场景,去匹配“产品解决方案”。因此,我把 gaga 从“鲜果茶”(货)切换到了“休闲餐饮”(场景)的竞争赛道。
“休闲”这个词决定了 gaga 不能是一个单纯卖货的品牌,它应该是卖生活方式的。一个人可以非常有钱,但可能没有任何的休闲生活。所以这种划分方式不是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而是按照生活方式去划分人群的。
确立了战略方向后,我才开始着手后续的品牌重塑工作。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是升级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与此同时,我开始构建贴合于“品”+“店”+“渠道”的内容体系,把品牌视觉和内容与业务紧密匹配,建立起闭环。
在品牌快速发展、门店扩张、新品迭出的背景下,我用我的方法把这些元素整合起来,几次尝试后就找到了一套成功的打法。
这个打法我称为“品牌抽屉”。品牌 IP 可以被完全拆开揉碎,贴合业务路径来设计内容框架,在日常业务经营中逐渐跑出几个“关键的、成体系”的“抽屉”。业务会被内容赋能提效,“品牌抽屉”也会在业务实践和重复用户触达中形成一个个 IP。
在前期探索这套打法时,我是以新品和新店作为抓手展开的。
那年夏天,gaga 计划上线三款独立推广的产品,我将它们打造成一个系列——“开罐即夏天”,希望建立一个联想“只要想到夏天,就想打开一罐 gaga 的饮品”。我们为这个系列的包装打造了独特的罐装设计,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外卖杯,用差异化的包装来建立这个联想。
每年 gaga 都会在圣诞季推出一款特调饮品,我借鉴了星巴克的红杯策略,也以红色为基调,结合当时刚升级的 VI 设计出六款不同的图案,印在红杯和当月所有的外带包装纸上。圣诞季期间购买任何一款饮品,都可以得到一张包装纸,引起了用户的收集热潮。从场景出发,通过创意内容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同时带动产品销售。
我也会从人群出发发起品牌联名活动。比如推“红颜”系列新品时,我们就和 Maia Active 合作,找到马姐这样女性社群的 KOL,又把产品融到了运动和女性社群中。
很多公司觉得做“品牌内容”没用,是因为把“内容”、“素材”、“文案”混为一谈,最后什么结果都得不到,还怪“内容”没用。
“内容”是你和核心用户长期产生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共识。在一个不缺“产品”的时代,用户选你不选别人的原因就来自于“认知偏好和差异”。
“素材”是对内容的“解构”后得到的碎片,是快速和目的导向的触达。做过 meta 的小伙伴知道,投博主不是为了“直接转化”,而是为了获取优质素材后续“精准转化”。素材直接附着在产品和某个场景上,适合做投放传播、细分人群触达,高效地达成短期目的。
很多品牌自己做社媒,做的都是“素材”层级,既没有专业博主精准接地气,还完全遗漏了作为品牌方搭好“内容”的主责工作。
“文案”是当下刺激你做某件事的板机。大渗透、大渠道、大传播时代,全国人民守着央视,不断重复的文案还有心智壁垒。但它的场景极窄、时效极短,很难嵌入到任何一个可持续的生意、经营,传播闭环中。除了业内人,没有用户会去转发一句“文案”,也比不上“内容”和人群持续对话产生的深层共鸣。
在这个时代,品牌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思考的“大脑”。
实践品牌叙事的抓手必须在生意闭环内,通常是新品或新店。只有将品牌内容有机地融入核心增长业务,才能实现全公司受益,得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如果品牌工作与业务脱节,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循环。
为什么不讲货-场-人,而是人-场-货?
在 gaga 的操盘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
最初我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方向,并没有什么方法论可以参考。当我把初步的感知和方法上的“手感”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再进行复盘后,才能初步得到一套理论,继续把它放到实践中去验证。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最后用“编辑思维”重塑“品牌叙事”的方法论才真正形成。
这个方法论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非必要的必要性”,第二条是以“编辑”的视角运营品牌。
第一条主线的提出离不开当时疫情的大背景,我想找到一个切入点来重新审视“人-货-场”的关系。
过去市场增量巨大、消费品相对匮乏,你可以靠精准的定位+“Big Idea”+高举高打的媒介策略做出一个好品牌。
但媒介环境变了,消费市场也变了,今天的品牌不应该只是卖货,这样很难产生情感连接,更重要的是功能之外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成为朋友,往往是因为价值观的契合,而不是因为穿着同款衣服。
第二条主线与品牌的呈现方式相关。回顾我做的所有联名活动、新品主题营销案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用内容叙事的逻辑进行营销。
无论是联名活动、新店开业还是新品推广,我都没有采用传统广告人那种明星代言和大手笔广告片的模式,而是完全基于内容本身,用“编辑”的视角运营品牌。当然,这离不开过去我在 IBM、KINFOLK的跨界工作经历带来的碰撞和启发。
因此,我认为今天真正的品牌路径应该是“人场货”。
品牌首先要聚焦于“人”,进行细分,了解目标用户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生活场景以及差异化需求。lululemon 早期对用户画像的细致描绘,甚至像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是“场”。在品牌路径下,“场”并非传统的渠道和经销商,而是“人的场景”。品牌需要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下,用户会使用自己的产品,以及产品如何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
最后才是“货”。在理解了目标人群及其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品牌再去打造能够真正解决他们需求的产品。
那些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品牌,往往都是遵循了“人场货”的逻辑。CASETiFY 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从“货”的角度出发,手机壳是很难找到差异化优势的,但如果从“人”的角度,洞察到用户将其视为日常搭配的配饰和心情表达,就可以打造出高溢价的产品。
选择了“人场货”的路径之后,才能真正谈论“品牌叙事”。因为只有当你选择从“人”切入时,才会有与他们建立长期对话和互动的需求,这种对话和互动的体系,就是品牌叙事。
它包含了建立 IP、打造“品牌抽屉”、构建内容传播体系等多种方式。就像讲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样,你需要持续地与你的“受众”沟通,培养情感连接。
如果你选择了“货场人”的路径,所有的逻辑都围绕产品和渠道展开,品牌叙事就显得多余。
从“sell”到“lead”,以编辑的视角运营品牌
我把上面这些洞察和思路,归纳为「用编辑思维重塑品牌叙事」,在实际操盘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作的动机、表达的使命和叙事的形式。
首先,从创作的动机来看,传统广告的逻辑是“sell”,即以销售为导向,所有的包装都围绕着产品的卖点展开。
但编辑的创作动机是“lead”,是引领读者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发现新的可能性,获得新的认知。
其次,从表达的使命来看,广告往往是分散的、机会主义的,围绕着不同的营销节点策划不同的 campaign。
编辑则拥有一个核心的“母题”,代表着一群人的价值观和观点。这种持续围绕母题进行的线性叙事,能够更精准地吸引认同品牌价值观的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最后,从叙事的形式来看,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往往追求短平快的转化,依赖碎片化的素材和强调即时刺激的文案。
而编辑思维下的内容,更像杂志的栏目,它注重情景化的娓娓道来,将业务融入到不同的内容“盒子”中,形成品牌的长期资产。
我始终认为,在这个时代,纯粹的广告思维已经难以适应用户的需求。很多企业砍掉品牌部,往往是因为将品牌等同于广告,它遵循的是“货场人”的逻辑。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与用户的错位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品牌背负“无用”的标签。
品牌建设的底层是人文,是一种对未知和可能性的探索。编辑思维恰恰是人文精神在商业领域的体现。它引导我们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构建真正能够与用户产生共鸣的品牌叙事。
这套方法是否只适用于强调品牌势能或生活方式的“非必要”品类?
我认为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制胜的关键路径只有两种:一是规模路径,即通过强大的规模优势压制竞争对手。尤其是在资本退潮后,能否快速扩大规模至关重要。像安踏这样的品牌,其多年积累的线下渠道和规模优势是其强大的壁垒。如果能够通过规模取胜,可能不需要过多的品牌叙事。
二是精准路径,即通过精准的人群定位和深刻的洞察,提供高度契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即使规模不大,但利润率很高,也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认识到这两种路径后,就需要评估自身的情况。如果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那么我认为所有的品牌都需要重视品牌叙事的力量,勇敢尝试新路径,为有限的人提供无限的价值。
分析师点评
在对谈中,Jennifer 提到有时候我们在做品牌时过于“实用主义”,希望每件事情都是可控的,是可以有反馈的,是可以有结果的,不然就不去做。
虽然实用主义对生存和进步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但品牌的底层是人文,而人文精神是体现在对未知的探索中的。在瓶颈面前,不如往前一跃,尝试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无论是从 0 起步,还是爆品长红、老牌焕新,刀法将持续结合人群战略,请到一线操盘手,帮助大家一一解读更鲜活、更实用的案例。
关注「刀法研究所」,了解消费最前沿的趋势,抢先一步掌握这个时代的隐藏款成长机会。
来源:梦梦梦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