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作曲界泰斗,为爱妻守丧三年才再婚,儿孙都是音乐家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2 14:59 1

摘要:赵季平是80年代最出名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令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如虎添翼”,那些经典的电影配乐响起,会让听众忽然置身电影里的世界。

赵季平是80年代最出名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令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如虎添翼”,那些经典的电影配乐响起,会让听众忽然置身电影里的世界。

创作大胆的他,在生活中却是个“守旧”的人,不仅固执地将儿子和孙女培养成音乐家,爱妻因肺癌离世后,他坚持守丧三年,才开始新生活。

年幼时虽然受父亲“身份”影响,但他从未怪过父亲,数次强调是父亲成就了他,他那位大名鼎鼎的画家父亲,如何在音乐方面对他产生影响的呢?

艰苦前半生

赵季平的前半生是极其不顺的,从小就展露出过人音乐天赋的他,连考音乐学校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的父亲是“右派”,可他从未放弃过音乐梦想,初中时的创作,就已广为流传。

发妻孙玲与他有着同样的遭遇,从小就喜欢音乐,是拉大提琴的好手,结果因父亲的身份,被打压、歧视了多年,在学校都没有同学敢接近,只有他不嫌弃孙玲的身份。

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他留在西安工作,孙玲却被分配到贵州,两人想见一面都难。

孙玲的身份特殊,别说外人了,就连他的父母都觉得不妥,多次劝他放弃,可他坚持要跟孙玲在一起。

为了将孙玲调回西安工作,他想尽了办法,能找的人脉都找了一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夫妻俩才得以团聚。

由于孙玲的身体不好,时不时就缠绵病榻,所以他不忍心让孙玲多生孩子,两人就要了赵麟这一个孩子,“赵”是他的姓,“麟”是麒麟的“麟”,跟孙玲的“玲”同音。

他跟孙玲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养活一个孩子没问题,没想到命运如此残忍,成功“战胜”肺结核的孙玲,又患上了肺癌,确诊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了。

身边的朋友都担心他老来寂寞,主动给他介绍对象,小他18岁的张宁佳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他觉得年龄差距大,又担心孙宁佳“别有用心”,一直不肯答应。

不愿放弃的孙宁佳,不仅用实际行动感动了他,还打动了他的儿子、儿媳,可他是个思想“传统”的男人,直到孙玲去世满三年后,才跟孙宁佳结为夫妻。

事业发展

儿子赵麟出生后不久,赵季平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单位送他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但是只给他发基本工资,以至于孙玲还要拿出一部分工资贴补他。

可他觉得进修机会难得,而且系统地学习两年以后,技艺更上一层楼不说,事业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孙玲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一直坚定地支持他。

果不其然,进修两年归来以后,他的事业迎来了春天,陈凯歌找他为《黄土地》创作配乐,张艺谋更是将《红高粱》的配乐,悉数交给他,一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让他声名鹊起。

从那以后,国内的大制作都喜欢找他配乐,因为他基本功强,创作出来的曲子有很强的画面感,跟电影画面非常搭,张艺谋在国际上大放异彩那几年,他就是“御用配乐师”。

这么多年过去,他在国内拿奖拿到手软,国际电影节的音乐奖项,一样斩获了不少,他不仅喜欢为电影配乐,还喜欢交响乐,尤其是古诗词与交响乐的结合,他一直在潜心钻研。

他也凭借诸多极具中华特色的音乐作品,成为“民族乐泰斗”,圈内的大导也好、音乐家也罢,没有哪一个不欣赏他的作品、佩服他的能力。

音乐传承

很多人都好奇,赵季平的父亲明明是画家,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怎么将儿子培养成音乐家了,殊不知赵季平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了音乐道路。

他很小就看父亲作画,那些风、水、林、山,充满了魅力,别人欣赏画作时,都是看笔法和内容,只有他“听声音”,他觉得父亲的画里有“音乐”,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不少曲子。

儿子赵麟出生后,他几乎是“强制性”要求赵麟学音乐,每天至少要弹两个小时的琴,赵麟特别崩溃,好多次都想放弃。

有一次,张艺谋到他家去听《酒神曲》,结果他刚好不在家,张艺谋看着钢琴前的赵麟,问:“你会不会弹这首曲子?”

赵麟就按照谱子弹了一遍,他知道这事儿后,严肃地解释道:“前面还有唱词,是有语气的,你叮叮当当这两下,没有画面,第一印象就不对。”

听完他的解释,赵麟才知道音乐需要有“画面感”,重新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有了“前车之鉴”后,他对孙女的音乐教育,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他常常对孙女说,音乐创作必须有画面、有根源,可以去画作里找,也可以在唐诗宋词里悟,否则创作出来的旋律没有“根”,听者也不知所云。

然而,他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也因为“根源”引发过争议,让刘欢声名大噪的那首《好汉歌》,就是由他作曲,但是这首曲子跟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非常相似。

这些年来,常有人将《王大娘钉缸》视为《好汉歌》的根源,可他从未回应过此事,不知情的听众,误以为《好汉歌》是纯粹的原创作品,其实是有借鉴的。

从“右派之子”到“影视音乐泰斗”,赵季平一辈子都在创作,他将所见所闻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自己的音乐有内容,所以他创作的配乐响起,听众的脑海里就会有画面。

他对待音乐的态度,以及创作的思路,深深影响了儿子赵麟、孙女赵珈婧云,他也希望子孙后代都学习音乐,只是他年岁渐长,能不能撑到孙女婚嫁那天,都是个未知数。

现在的他已经不怎么创作了,但是儿子和孙女的作品,他也会点拨一二,发现创作上的问题,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因为他始终认为,音乐创作必须严谨,否则不如不做。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赵季平:音乐的源泉是生活》

中国新闻网:《赵季平: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何止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