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荣光!一群人构成一部「人生剧」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2 09:29 2

摘要:许久没有看过让人观感如此复杂的剧,激昂、愤懑、悲凉、心疼……种种情绪冲刷出一幅清晰又彷徨的乱世之景,心中油然而生对民族命运的共情。

《吐槽电影院》文

《人生若如初见》看到现在,几乎每集都被我拉进度条反反复复咂摸过两遍,甚至更多。

许久没有看过让人观感如此复杂的剧,激昂、愤懑、悲凉、心疼……种种情绪冲刷出一幅清晰又彷徨的乱世之景,心中油然而生对民族命运的共情。

越往后看,越是确定:

这是一部未受短剧侵蚀、仍保留长剧质感,久违的认真做内容的剧。

这是一部大浪淘沙后能留在岸上,让时间说话的剧。

在追剧过程中,我能真切触摸到那些被时代洪流推着走茫然紧张的心跳,也见证了一个个灵魂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点滴蜕变。

角色褶皱折射时代变化

「变」是《人生若如初见》最鲜明主题。

人心易变,对错易变,时局更易变。

在一切都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不再是单一的人,而是过往经历与见闻的总和,于是生命泛起褶皱,抉择改变人生。

梁乡的变,体现在“辫”。

留日生纷纷去辫明志时,梁乡的抵触情绪还很明显。

直到被日本警察故意抓捕,只因他们留着“可笑的辫子”,就被看作可以随意欺辱的对象。

梁乡这一剪子,剪的是民族屈辱,燃的是熊熊斗志。哪怕回国被上头针对,他也不愿遮掩——看过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固步自封只会灭亡,他誓要为宗室改换新面貌。

有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爆炸之后,一片顶戴花翎混乱奔逃,唯有身着新式军服的梁乡逆流而行,要去爆炸现场勘察。

他有家国抱负,有醒悟时刻,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仍深陷在以一己之木扶大厦将倾的幻想中。

留日期间,每一次接触到新思潮,他顿感仓惶;回国后,面对军事体系的陈腐、宗室子弟的挑衅,他心绪百转,却从未承认废墟之下是腐朽不堪的根,从未生出彻底颠覆旧秩序、剜肉新生的意图。一句“好武器要掌握在宗亲手中”,令人脊背一凉。

身体的辫子剪了,心里的辫子还在。这是梁乡的悲剧性所在,亦是一个角色的厚度所在。

而菽红的变,是真正由内到外、翻天覆地的,自我的觉醒影响了她一生

第一次上课她还不知道什么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彼时的她怎能想象不久之后会踏上一条流亡、行商、革命的漫漫荆棘路。

被迫流亡日本后,菽红逐渐展露自己的力量:赚钱,养家,在柴米油盐中辟出一条生路,一步步变成能为他人托底的存在。

不仅有经商的头脑,她还有着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革命胆识。吴天白瘫痪之后,她游走于各方传递信息,更身怀六甲冒着生命危险送炸弹。面对从不贷款给留学生的美国银行,她通过自己的人脉和经历成功贷出了款,还利用这笔钱去赞助华人酒会,发掘更多革命人才。

菽红不谈革命,但所做的桩桩件件皆是革命。她在生活中觉醒,又归于生活去革命。她的血液里流淌着民族的韧劲和母性力量的生生不息。

年代剧的看点正在于此,一旦将人放入汹涌的变局,便最能看出人的复杂性——

梁乡、杨凯之、李人骏三人志向不同,为何还能成为好友?

关于这个问题,凯之看得最为通透,“你要开一扇门,手里有一万把钥匙,一把把试来不及的”,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钥匙,却是想开同一扇门。

表面上,杨凯之有几分审时度势的狡黠,跟谁都能打成一片,闹起来甚至没个正形;但聚焦行为,杨凯之的冷静睿智、运筹帷幄逐渐显影,尤其是在解决秋操问题上,他软硬兼施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梁乡和军官们都心服口服。

这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先行者,他不动声色地“藏”于晦暗,内心却始终如炬火般明亮。

而吴天白和杨一帆同为革命派,又是怎么从志同道合分崩到要拉对方下台?

吴天白激进,凭一腔热血一身干劲去冲锋,似乎无所畏惧。而当那枚被他视为“将震撼世界”的炸弹险些炸得他家破人亡,又令人无比唏嘘。

杨一帆保守,信奉思想组织建设足够稳固才能够行动,不能“只知道下塘,不懂得上岸”。当吴天白认为“只能讲破坏”时,他考虑的是“搞破坏”之后如何收场。

他们象征的是革命者的理想与理性,他们的对照和一次次争执,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觉醒的多元形态

杨凯之的热血与坚定,则为这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者群像加入不可或缺的一笔。

你可以清晰见证,《人生若如初见》中每个角色都在信仰与现实中反复求索,在历史局限性下挣扎、突破

人物的命运转折背后,是革命道路的曲折坎坷,亦是时代前行的柳暗花明。

我尤其喜欢的一抹伏笔,当数宋晨——当年被菽红嫌弃的未婚夫,那个单纯怯懦的富家子弟,居然长成为主动接过革命火种的新一代革命者。

从摇摆闪烁到坚定耀眼,他的眼神变化深深震撼了我。

革命志士、宗室贵胄、新式女性、实业家……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下一类人的缩影,他们有落点、有血肉、有生命力,共同构成了一幅“觉醒年代”浮世绘。

即便是主线之外的小角色,剧情也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他们的私心与柔软,留下各自的时代烙印。

比如宋会长,看似是根没原则的墙头草,可一涉及国家尊严,他却突然直起了腰杆态度鲜明。

比如载沣,他比诸多宗室纨绔有远见,可身份特殊、位置尴尬,不得不碌碌无为做个窝囊王爷。

外人骂他躺和废,可梁乡出国前,是他用一句“你去弄清为什么日本人行我们不行”为懵懂的梁乡指明了方向。

包容与分歧,革新与守旧,一个个复杂鲜活的人构成了纷乱变革的大时代。

《人生若如初见》重新定义了“人生是旷野”——

你永远猜不到谁会和谁携手同行,一起出发的人最终又会走向何处,在那个选择无比重要的年代,一个念头的摇摆就会迅速将人推向相去甚远的岔路。

《人生若如初见》也刷新了我对 “传奇”的认知——

是无数普通人用血肉写就不普通的人生,在不可逆的时代洪流中筑起灯塔。

镜头语言彰显时代质感

跳出人物命运,整部剧有一点始终不变:质感

导演王伟作品少而精,《白夜追凶》《隐秘而伟大》《问苍茫》部部经典,编剧江奇涛履历更是惊艳。

强强联合贡献出的便是各方面都值得回味的品质之作。

瞧这几句,力度多强:

以尖锐之笔,剖混沌之世,我们有多久没在国产剧里听到如此振聋发聩的台词了?

好剧的深度一眼可见,好剧的「时间」也有实感

服化、色调、光影都得精准细致、应时应景,才能像一汪湖水将人拽进那个年代。

《人生若如初见》的光就用得极妙。

梁乡与杨凯之初见,冷灰铺满屏幕,而这种冷又与后期悲凉萧瑟的冷不同,还有一簇摇曳的火焰带来生机与暖意。

杨凯之和李珠姬同框多为暖光,他们的爱情着墨甚少,却鲜活动人。

菽红和吴天白的第二次逃亡,仓促得只有几秒画面,之后镜头就长久定格在茶炉的袅袅炊烟上,只余背景模糊窥见追兵赶来。

以静衬动,以慢显快,不消多余交代就揪紧人心。

诸如此类高级镜头语言太多太多,以至于观看期间我总想感叹:

《人生若如初见》的镜头,都是人生镜头。

有两个地方我印象很深,空无一言却写满「封建」二字。

一个是梁乡母亲受礼,多尔衮后人即便家道中落依旧架子十足;一个是梁乡觐见,三拜九叩,跪服皇权。两道身影就此重叠,让人惊觉不愧是血脉相连。

再就是梁乡回京,和他上任进门的两个长镜头对比——

百姓饱受苦楚,上层仍在内斗,平民街景与官场陋习的悬殊差距,如一瓢冷水泼醒满怀壮志的梁乡,也敲响后世警钟。

行将就木的老者就是腐朽清政府的象征,窗外暖阳只照得亮房间一隅,他稳坐暗室中央,将后来人打发进更黑暗的角落。

如果说之前还不理解为什么视角锚定在一个革命失败者身上,那么梁乡回国后的种种见闻就让根由越发明晰:

这里的清廷,没有充斥古偶幻想的粉红泡沫,只有经年不散的陈腐臭味。

宗室子弟不谙军事,无能纨绔花钱入职,就为了“好武器要掌握在宗亲手中”,秋操演习宛如儿戏,有志之士无处施展。

如此冥顽不灵的系统,如霉菌般腐化每个内部人员,注定无法靠一两个人挽回颓势。

梁乡有变革之意却割舍不下往日荣光,他也曾策马奔向破局之路,马蹄声声踏响新思潮的鼓点;而现在杨凯之戍边多年还是“下级”,却比他更看得清局势真相。

那匹承载过二人希望的快马,如今只能在延边飞驰,差距立现。

人人有戏,帧帧耐嚼,这是为什么我说《人生若如初见》经得起时间考验,因为看过的人都能轻易品出它的魅力。

剧情过半,那种生猛厚重的气息愈发动人心扉。

我们亲眼看着角色被命运裹挟远走,再回想他们最初的模样,后知后觉究竟什么是时代浪潮、造化弄人。

尤其是留学三人组的参差有种钝痛感。兄弟情谊逐渐掺入更多现实斟酌,梁乡调回杨凯之,想利用他整顿官斗,杨凯之心有不满,殊不知主意正是他抱怨对象李人骏出的。

在日本时,李人骏还为杨凯之拒收情报费,现在却悄悄昧下梁乡退回的贿赂,上司擦着他脑袋开的那一枪,划开了昔日好友的新边界。

立场不同带来的利益争斗显露苗头,更可悲的是我们知道,这种渐行渐远还只是开始。

《人生若如初见》好看,也绝妙,它真切扎实地拍出了那股“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怅然感

情感浪漫,革命也浪漫,无情之人不会热烈投身革命事业,而有情之人不会对这一切无动于衷。

正是这种「将人当人看、把人当人写」的诚挚与笔力为故事赋予不一样的灵魂,从冷峻的历史尘埃中捡拾人性温度,雕琢戏剧张力。

年代传奇剧的要义不是看谁更伟光正,而是诚实回望发生过的一切。

争议或许不可避免,因为它刻画的本就是一个矛盾冲突的时代转角和一群不断否定又努力探索的人。

也正因有各方思想从不同河流汇聚而来,惊涛拍岸,才激荡出那段峥嵘过往。

我想,即使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还是不能没有《人生若如初见》这样的剧。

它是以历史为筋、人性为骨,酿出的一坛呛口的酒,辛辣、浑厚,却能让我们再次回望那个不该忘却的时代转角。

来源:小志影视大放送

相关推荐